灞桥区法院24小时自助法院一角。杨梦馨 摄
“以司法需求为导向,以多维服务为目标,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服务更优质、审执更高效、保障更便捷的智慧法院。”2018年初的全院干警大会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院长陈学义信心满满地擘画出一幅蓝图。三年来,灞桥区法院以智慧法院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和事务性工作集约化办理,通过科技赋能,构建起一套司法“办”法体系,带动了审判质效全面提升。
■从“孤军作战”到“协同团战”:诉服“一站办”
“输入关键词,就能看到类案的裁判结果和法律依据,以案学法,心里就有底了!”在灞桥区法院24小时自助法院诉讼服务远程柜台查询资料的当事人吴某,由衷地感慨。
“嘟…嘟…嘟…”
刷身份证并点击“我要立案”后,远程柜台自动视频连线远程引导员。通过面对面的视频服务,吴某口述了被告情况、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引导员协助在后台生成了诉状。经吴某签字确认,系统提示“已转立案”。
“便捷、高效、智能!”吴某竖起了大拇指。
一站式诉讼服务的便捷、高效、智能,离不开诉服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走进灞桥区法院诉服中心,近1000平方米的大厅宽敞明亮,诉讼指引、案件受理、诉前调解、诉讼服务、24小时自助法院五个功能区分工明确,案件受理、保全鉴定、送达排期、自助服务等工作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如影随形。
为破解“送达难”,灞桥区法院主动转变思路、创新模式,2019年6月,在全省率先引入新视云集约送达联盟、智法送达平台,通过通信运营商精准协查联系方式等信息,以电话、短信等方式集约化送达,送达效率进一步提升。2020年10月,灞桥区法院在全省率先启用区块链机,在电子送达的同时将送达时间、送达内容、被送达人等信息同步存证上链,留痕存证。
为推进“自助办”,2021年1月,灞桥区法院启用全省首家24小时自助法院,包含网上立案一体机、自助阅卷机、诉讼风险评估终端、智能材料收转云柜、文书自动打印终端、远程服务柜台、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等设备,可实现网上立案、纠纷调解、类案查询、风险评估、诉状生成、诉讼费计算、网上交费等全流程自助诉讼服务。
为解放“审判力”,2020年底,灞桥区法院引入共道平台对案件集中送达排期,进一步剥离事务性工作,让审判团队回归并专注于“审”“判”。
2020年以来,灞桥区法院电子送达案件9035件,平均送达时长降至3.43天,送达成功率83.49%,区块链存证3339次,网上立案3392件,集中排期1117件。
“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科技赋能变孤军作战为协同团战,一站办已经成为灞桥区法院一张亮眼的名片。”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关领导在视察时,对灞桥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从“当面”到“远程”:审判“云端办”
2020年3月27日15时,灞桥区法院第十一审判法庭。“原、被告及代理人,画面是否流畅?声音是否清晰?”得到肯定的回复后,灞桥区法院院长陈学义敲响了法槌。
这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均在外地,受疫情影响无法到庭应诉。陈学义查阅卷宗后,认为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经当事人同意后,通过“云法庭”远程庭审。身份核验、答辩陈述、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笔录核对均在远程“云端”进行,衔接流畅、有条不紊。陈学义还趁热打铁组织了“云调解”,经调解,当事人就调解方案达成一致。
“只需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远程参加庭审,实现审判“云端办”,既避免了疫情期间的聚集,也减少了来回奔波的诉累。”当事人的评价客观中肯。
2018年起,灞桥区法院积极部署云上法庭视频庭审系统。录入案件信息后,系统自动向审判人员、当事人及诉讼参加人等发送开庭码。登录“出庭”小程序并完成身份核验,即可远程庭审。灞桥区法院还在看守所部署了3间远程审判法庭,免去了疫情期间提押的繁琐程序。2020年通过“云法庭”远程开庭726件,居全市法院前列。
“云端”开庭,只是审判“云”运用的一个缩影。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灞桥区法院积极探索应用“陕西法院微庭审”小程序,利用小程序轻体量的优点,引导当事人在庭审前“案件空间”内提交视频资料等电子证据,以语音、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无障碍沟通,便于总结争议焦点,提高庭审效率。2020年共通过“陕西法院微庭审”审理案件213件,居全市法院前列。
2020年6月以来,灞桥区法院引入多项审判辅助系统,这些看不见的“助手”为审判提供了便捷流畅、智能高效的服务。语音识别系统将庭审全过程同步转化为文字记录,准确率达95%以上,庭审更加流畅准确。文书智能编写系统对起诉状、答辩状、庭审笔录、代理词等进行文本分析、智能提取,根据文书模板自动生成裁判文书初稿,减少了文书草拟的工作量。类案推送系统自动推送同类案件至“云端”,促进法律适用、裁判尺度统一。
“从当面到远程,就是要让数据多跑路、当事人少跑腿,审判工作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打烊。”灞桥区法院副院长王毅道出了审判云端办的初衷。
■从“线下”到“线上”:执行“一网办”
2021年1月14日,灞桥区法院受理了李某申请执行一案,案件信息录入执行标准化流程信息管理系统。
“执行实体化”模块下,当天录入的全部执行案件一键即可完成身份核验,系统自动转入财产查控,银行存款、不动产、车辆、证券、保险、支付宝、微信、公司股权、婚姻状况等被执行人财产及相关信息“一网打尽”。
因被执行人有财产供清偿,案件分流员将李某申请执行一案分至速执法官党鹏刚名下。
一键点击,被执行人的支付宝、微信被冻结。三天后,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支付义务。
“立案不到一个星期,就拿到了执行款!”今年1月20日,申请执行人李某步履轻快地走出灞桥区法院执行局。
“一网办”的新常态,是科技与执行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是执行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的生动体现。
为解放“执行力”,2018年灞桥区法院创建“速执+普执”新型执行团队机制,执行案件从源头繁简分流,简案速执、繁案精办。为更好地激发机制效能,2020年7月,灞桥区法院在全省率先运行“执行实体化”系统模块,一键单击即可完成批量案件的身份核验、财产查控、繁简分流、冻结查封、文书制作、电子送达,多环节的工作量降至原来的20%,极大地减轻了团队逐个操作的负累,提升了查控和送达效率。
为化解“约见难”,2020年6月起,灞桥区法院推行预约接待机制,每周每名执行法官固定一天为接待日,专门约见当事人、听取意见建议,将约见“化零为整”。为保障约见的效率效果,灞桥区法院推出“掌上微服”一键预约接待小程序,推进“线下”+“线上”双预约。扫描二维码、登录小程序即可预约,预约成功即可在预约时段约见执行法官,省时高效。截至今年1月底,共有853名当事人通过“掌上微服”成功约见执行法官。
利其器,方可善其事。2018年至2020年,灞桥区法院执行法官最高结案从444件先后增至1468件、1790件,人均结案从325件先后增至512件、593件。
■从“纸面”到“指尖”:保障“随时办”
“叮咚!”书记员薛心悦的手机上弹出了一条通知。用车申请已通过,出发时间、出车司机和车辆均附后。从提交申请到流程结束,无需一页纸,不到十分钟。
“以前用车要书面申请,庭室审批后交车队,费时费力。现在通过口袋助理APP在手机上就能‘随时办’,非常方便。”薛心悦高兴地说。
“指尖轻点就能发布通知、提取数据,便捷又精确。”同样对口袋助理赞不绝口的,还有法院行政人员。
行政是司法的重要保障。为推进无纸化办公、提高司法保障的效率,2018年,灞桥区法院在全省率先引入口袋助理APP并在全院范围推广使用,不断反馈需求和使用中的问题,拓展并完善软件功能。口袋助理现已发展为集流程审批、通知发布、文件传阅、考勤打卡、设备领用维修、请销假、云盘、邮箱、视频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手机APP,办公效率、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司法保障从纸面到指尖,就是要为流程做减法,为司法效率和精细化管理做加法。”灞桥区法院政治部主任徐严说。
为加速文书流转,2020年6月,灞桥区法院正式启用数字法院电子签章系统。通过平台发起用印申请并经签章审核人员审核后,即可实现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在线”盖章、立等可取,实现了文书盖章“随时办”。
为强化卷宗管理,2020年底,灞桥区法院启用卷宗管理平台,案件受理时逐案生成纸质二维码,微信扫码即可完成纸质卷宗的流转签收,全程电子留痕,无需签字确认。截至今年1月底,全院共通过二维码完成纸质卷宗流转签收1563件,卷宗管理更便捷、精准、透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018年以来,灞桥区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由222件增至391件,一审发改率由5.98%降至3.63%,简易程序适用率由57.3%增至65.33%,法定审限内结案率由83.06%增至91.47%,审执数据全面向好。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三年前灞桥区法院擘画的宏伟蓝图已绘就,正徐徐展开。(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