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反腐倡廉 > 中国风物 | 留得人间谷满楼

中国风物 | 留得人间谷满楼

发布时间:2021-05-28 来源: 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稻花荣,禾下梦。

  水稻在中国种植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为使民间少受饥馑之苦,世世代代中华儿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几千年来的水稻种植历史中,发生了太多动人的故事。

  张堪为渔阳引来水稻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汉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祖父张堪,被汉光武帝任命为渔阳太守。

  当时的渔阳郡,就在今北京昌平、怀柔、密云一带,辖区面积很大,土地广阔。张堪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官,他此前在任蜀郡太守时,就勤勉为官,体察民情,把蜀郡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学会了当地水稻种植技术。张堪来渔阳上任后,先申明法纪,追捕打击奸猾之徒,对待官吏赏罚分明,使得官员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因为渔阳地处边境地带,匈奴时来侵扰。张堪曾率数千骑兵,大败匈奴入侵渔阳的一万骑兵,渔阳境内从此安定无事。

  此后,张堪便腾出手来抓农业生产。他看到当地农业生产很落后,粮食产量少,百姓生活水平低。他深入乡村考察发现,当地水资源丰富,泉水汇集成河,流经山下的大片土地。然而当地百姓靠着丰富的水资源却不会利用,只知道种植旱播作物,经济自然就落后。

  张堪实地考察后,认为当地水源、水量和土质适合种植水稻。于是,张堪首先对水资源进行了治理,使之能够达到种植水稻的条件,接着又把南方的稻种和水稻种植技术引入了渔阳郡。他带领百姓在狐奴县(今北京顺义境内)开垦稻田,鼓励百姓耕种,使得郡中百姓生活日益富庶,解决了吃粮问题。也就是从那时起,水稻这种在我国南方温暖地区丰产的农作物,开始引种到相对寒冷的北京一带,从此当地百姓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

  张堪不仅指导水稻种植技术,还鼓励当地百姓开垦荒田,种桑养蚕。张堪任渔阳太守八年,赢得了渔阳百姓的赞誉。百姓用歌谣讴歌他:“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渔阳惠政”由此而来。

  宋真宗推广占城稻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赵恒从福建引进了占城稻。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于香巴王国(今越南境内),在北宋初期时引入福建地区。它具有耐旱、适应性强和生长期短的特性,可达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也高,是小麦的一倍,推广价值极高。

  宋真宗知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他重视农业生产不仅停留在官样诏令和上谕上,而是具体到亲自抓水稻的引种、栽培和技术推广。

  宋代的粮食生产基本上为“南稻北麦”,一年一季。每年新谷未熟,旧谷将罄时,总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当时,江淮两浙三路虽然引种了水稻,但是没有早稻品种,产量也低,特别是旱时就更不能得到收获,人们吃饭问题急需解决。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一斛即为一石),分给三路为种”。

  宋真宗把引进的占城稻种子分发下去后,亲自在皇宫内苑督种占城稻,收获时他会召集大臣们一起参加收获的庆典,总结种植经验。

  亲身实践后,宋真宗将水稻种植在全国推广,水稻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搞好水稻种植,宋真宗还将占城稻的栽培技术揭榜示民,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技术明白纸:“其法曰:南方地暖,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旬,用好竹笼周以稻秆,置此稻于中,外及五斗以上,又以稻秆覆之,入池浸三日,出置宇下。伺其微热,如甲坼状,则布于净地,俟其萌于谷等,即用宽竹器贮之,于耕了平细田,停水深二寸许,布之。经三日,决其水,至五日,视苗长二寸许,即复引水浸之一日,乃可种莳。如淮南地稍寒,则酌其节候下种,至八月熟。”这样的技术操作介绍通俗易懂、切实可行,受到百姓的欢迎。

  宋真宗亲自督令种稻观刈并作推广的指示,对水稻的种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江南等地都有了水稻的种植,促进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大幅增长。

  袁黄盐碱滩上种水稻

  万历十六年(1588年),浙江嘉善人袁黄以进士出任宝坻知县。他在宝坻开创了水稻种植的先河,成为天津历史上改水种稻的先驱。

  从富庶的江南来到濒临渤海的宝坻,袁黄看到这里地势低洼盐碱、水灾频繁、百姓贫困潦倒。站在凹凸不平的地块上,看着只生长适应性强的水稗草和芦苇,到处都是人们眼中一文不值的荒废地。袁黄思索改变百姓贫穷的治本之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觉着这些海水上溯和浸泡的大片盐碱湿泞土地,完全可以改造成为江南那样能生长水稻的良田。

  袁黄选定了离城几十里远的小甸村做试验,亲自教引百姓挖沟通河,调埂作田,并制作各种灌溉和排水设施。水田开成后,他根据家乡种稻的经验,手把手教给百姓育苗、插秧和中后期管理。公暇得便,还常常来村指导。到了金秋时节,稻田中结满了黄澄澄的稻穗。袁黄教会他们种稻,给这个村子贫穷的百姓开启了一条新生路。老百姓为了感激袁黄,把村子的名字甸字专门加了三点水,这个字在辞海是查不到的,他们是要告诉世世代代的儿孙们,记住袁黄。小甸村民专门为袁黄雕刻了石碑永志纪念。

  小甸村的试验成功,给了袁黄更大的信心,他决定继续扩大水稻种植范围,给更多的百姓做出榜样。这一次,他把试验的地点选在县城附近的低洼地,而且带领县府衙门的官吏亲自耕作。试验同样获得成功,产生了更大的轰动——全县人都知道了县太爷带领官员们将水洼地改造成了稻田。一时间,人们纷纷效仿,宝坻境内掀起了改水种稻的高潮。

  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成功后,袁黄编写出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宝坻劝农书》刊出后,“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带动了宝坻农业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种稻高峰。

  一粒稻种填得天下粮仓满,饱食者当常忆先人。(刘永加)


原文链接:http://www.hbjwjc.gov.cn/lzyw/129553.htm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