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紫金’少年家事协同保护中心”,以“温暖、卫护、协同、舒心、修复”为核心的“紫金花”儿童保护理念催生十部门“联合保护”新实践。近5年来,在民事案件普遍增长的情况下,该院少年家事案件平均每年下降近7%,调撤率在65%以上。
这样的实践创新不是个例。雨花台区人民法院实施“希望树”工程,秦淮区人民法院开展复合型司法等,助力“家和万事兴”。不久前,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工作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这是南京法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汇聚起的力量。“从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立足本职岗位办实事,在为群众办实事中坚定信仰信念。”南京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孙道林说。
十件实事,聚焦群众最关切问题
“感谢法院和金调委为我主持公道。”今年4月,河北的刘先生突然发现自己上了不良征信系统。刘先生经查询得知,是某银行以其名义为第三人贷款,因逾期欠款未还让他背了“锅”。
“不良信用记录给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从网上申请立案,到线上组织调解,3天就解决了问题。刘先生说:“这么快的办案速度,我做梦也没想到。”
这样的办案速度源自南京法院金融纠纷的一项改革。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全市法院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12225件,银行卡纠纷4365件,比5年前分别同比增长了335%和53.32%。
能否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一直是群众对司法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南京中院决定开通“金融纠纷多元化解直通车”。“作出这个决定,对南京法院来说不容易。”南京中院政治部主任刘从廷说。
金融纠纷专业性强,矛盾化解难度大,得有专业的调解队伍。南京中院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管部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南京地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86名专业调解员经过培训后挂牌上岗。
先试点再推广。2020年,南京中院选择6家法院,成立“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一年来,工作室调解成功率达90%,涉案金额2.37亿元,平均办案天数为15天。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8日,南京中院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集中为8家基层法院挂牌,实现“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全市覆盖。
“找不到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说明联系群众还不够;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行动,说明活动开展不彻底。”围绕党组要求,南京法院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第一步,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了解真实的民生需求。
4月2日,南京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件实事内容,请群众监督。“这十件实事,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集发展大局亟待解决的司法痛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是全市法院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刘从廷说。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南京中院制定任务书、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一把手亲自督办,一件事一件事抓落实。
经过3个多月努力,建立律师专用电子送达地址库、打造联系法官掌上通信平台、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等,这些群众关心的实事有些已“开花结果”,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提质增效,紧跟群众需求的时代节拍
近日,随着江苏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转破”的成功,与被执行人以及相关联的1060件终本案件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起8年前的执行“老”案,因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在恢复、终结上反反复复,最终还是被终结本次执行。“虽然此次通过破产程序得到的清偿不多,但我看见了公平。”申请执行人王先生表达了心声。
南京全市两级法院共有终本案件在库数量16万件,这些案件既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执行的难点。南京中院把此类案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突破口,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执转破”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专门团队,探索执行不能案件实现公正的路径。
聚焦主责主业办好案,就是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最急最忧最盼什么,就从哪里切入。”孙道林说。
上诉案件卷宗流转周期长是教育整顿中梳理出的突出问题。
南京中院用科技攻克,开发出方便当事人、律师与法官沟通的掌上APP,卷宗移送纳入办案系统全程留痕,谁耽误了、哪个环节慢了一清二楚。
解决问题,加强督察问政必不可少。
南京中院印发《全市法院持续推进审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实绩实效,强化考核评估,为干警办好案注入动力。今年1至4月,全市法院结案率、平均审理天数位居全省第二;全省法院5项核心指标,有3项指标排名前三。
南京中院还紧跟群众需求的时代节拍,集中出台一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司法举措,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司法服务项目,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涉讼信访等矛盾纠纷。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南京中院共出台各类文件规定35个,全市法院开展的办实事项目40个,以司法实绩取信于民。
进网入格,延伸服务群众司法功能
“法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缺少。”板桥街道书记赵道韡在全区综治会议上说。这位基层一线负责人对司法高质量发展感触最深:“我从亲身经历体会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日益离不开司法的服务与保障。”
板桥地处南京城郊接合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社区人口由过去单一本地农民转变为本地居民、拆迁安置人员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的多重结构,导致经济成分、就业结构、诉讼类型等都发生了新变化。
2019年7月,板桥人民法庭在全省首创法庭进网格,开辟社区治理新路径,当年诉讼纠纷就减少了近10%。2020年以来,板桥地区诉讼率呈下降态势,实现了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的目标。
雨花台区法院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建立“网格法庭+法律驿站+法官工作室”的网格治理新平台,全院87名干警进网入格,及时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雨花台区法院的经验被省委政法委推广,荣获市政法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
雨花台区法院的做法是全市法院的一个缩影。全市两级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共有2000余名法官进网入格,发挥各自优势,活跃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
如果将法官进网入格算作“点”上司法服务,那么“无讼社区”的创建则是“面”上的司法保障。
高淳区地处南京的最南端,同许多区一样,过去,高淳区人民法院每年的案件增幅均在10%以上。2019年,在该院的倡导下,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文件,在全区开展无诉村(社区)创建活动。
高淳区法院的实践创新绝非个例,已成为全市法院的集体行动,从2019年开始,全市法院案件受理数量出现拐点,下降到10%以内。今年,南京中院继续将“广泛参与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创新推广。(记者 赵兴武 通讯员 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