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代表的涉网新型犯罪案件数量迅猛增长。由于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薄弱,电信网络诈骗的“黑手”逐渐伸向校园,一些涉世未深的学生深陷电信网络诈骗泥潭,甚至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 调查发现,由于校园电诈犯罪行为的隐蔽性、方法的智能性和空间的虚拟性,往往难以有效打击和追查,成为发案量高、财产损失大、社会反响强烈的犯罪之一,并成为危害校园安全的突出问题。经分析,该类犯罪暴露了校园电诈治理的几个薄弱环节: 一是法治教育缺失。学校往往侧重技能教学,忽视了法治教育和法律宣传,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电信网络诈骗缺少警惕和防范意识,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性、违法犯罪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从最初的“受害人”,演变为拉拢、招募、组织下线的“牵头人”。 二是源头治理不足。包括银行、保险、通讯、快递等特定行业“内鬼”利用职业便利,在工作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能够获取大量学生个人信息,然而其超越职权或违反规定将他人信息打包出售,甚至反复多次贩卖,导致电信网络诈骗针对性极强,迷惑性极高,难以有效分辨。 三是协同治理不够。预防校园电诈工作涉及主体多、链条长,存在学校、家庭、相关部门、网站平台之间信息共享不到位、沟通交流不及时、相关技术手段存在各自为战、缺乏高效联动能力等问题,无法形成治理合力,难以有效应对跨地域、跨网络打击犯罪行为的“新常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铁肩”“脊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斩断校园电诈“黑手”,抵御电诈犯罪、共建法治校园,护航少年的“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加强法治宣传,提升电诈防范意识。学校作为反电诈宣教教育第一道关口,要切实抓好反电诈常态教育,将反电诈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范畴,通过邀请法治副校长、政法干警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以及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横幅、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线上线下途径,积极开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宣传,在校园内形成反电信诈骗的浓厚氛围,力争校园内部电信网络诈骗零发案。 其次,加强行业监管,堵塞信息泄露源头。加强对信息泄露高发行业及电商行业的监管,加强对从业人员保密意识的培养,落实自查、督察和信息泄露惩戒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学生信息泄露。不断加强学籍管理系统、班级群QQ群、班级微信群等涉及师生和家长信息的平台和群组的安全保密和涉密管理,严禁向教育部门以外的机构或个人提供师生及学生家长的个人信息。 最后,建立打防体系,形成打击合力。通过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完善事前预防机制,加快推进预防、教育、打击、惩治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斩断伸向学生的电信诈骗“黑手”,筑牢保护学生的网络堤坝、法治堤坝。建立“政府引导、行业监管、部门协同、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参与”多位一体的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打防体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守土有责、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真正让法律制度成为预防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带电“高压线”。 除此以外,人民法院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将防治校园电诈犯罪作为民生工程、平安工程,持续推进反电诈工作向纵深发展,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答好防治校园电诈犯罪这一法治建设“必答题”。要加大宣传攻势和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力开展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庭审公开及宣传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庭审公开、模拟法庭、送法进校园等活动,警示在校学生涉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风险,督促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和网络安全意识。要秉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工作,不断提升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审判质效,形成有效威慑,保持高压态势,有效遏制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为构建平安校园、法治校园积极贡献司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