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腐败出身论可以休矣
这段时间,笔者读了不少落马贪官的忏悔书,对一些贪官不约而同地回忆自己的贫苦出身颇感兴趣。最近有记者从近年的公开报道中发现,至少有53名落马官员进行过公开忏悔。在讲述时,有14人以“我是农民的儿子”开头,总结自己从一个农家苦孩子到当官掌权后腐化堕落的轨迹。
英雄不问出处,贪腐和廉洁也同样不论贫富。对于一些放牛娃出身的贪官,媒体早有类似的盘点,名单能开出一长串,刘志军、王昭耀、胡长清、孟庆平等等,不一而足。有的还展开翔实的细节来证实“苦难的童年”,“我从小苦日子过怕了,内心对富裕生活有向往,虚荣心强,好面子,这是所犯错误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这是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对自身贪腐行为做出的剖析。
还比如王怀忠说自己是要饭长大的;胡长清“出身于穷山沟”,上学要挑10公斤萝卜到镇上卖;郑筱萸童年下雨天舍不得穿鞋子;李玉书每周上学仅靠2斤大米和1瓶泡菜充饥;王昭耀的母亲省下粮食给他吃,自己却吃树皮和草根……这些“寒门贪官”个个“都有一本血泪账”。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经历了人生的大红大紫,最终身陷囹圄之时,他们自然感慨无限,可惜时光无法倒流,只能哀叹一番而已。不过,对有些贪官来说,可能另有企图,就是进行一番新的表演,以便博取同情,获得轻判。不过现在这一套好像并不好使。惩治腐败不管你是谁的儿子,都只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但是,这些话听得多了,还是容易产生某种错觉,就是出身寒门似乎更容易贪腐。是不是早年经历贫穷生活的人,一旦权力在握,更容易禁不起诱惑,更容易变成贪腐者?鲁迅先生分析过,“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有了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什么都是自己挣来的,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什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这两种概率在笔者看来至少是相当的,关键要看自身的抉择。事实上,在媒体分析的53名落马高官样本中,自称贫寒出身的也不过14人。所谓的贪腐与家庭出身并没有天然的联系,倒与权力是否受到有效的监督关系更大。倘若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再加上自律和反省的防线不牢固,贪欲就会在心中滋生蔓延。可见反腐的关键还是要将权力关进笼子,在形成不敢不能不愿贪腐的机制上狠下功夫。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