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法治纵横 > 一句台词引发的对传统法治思维的反思

一句台词引发的对传统法治思维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08 来源: 作者: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大反派刁光斗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王法、王法,就是皇家的法”。这句话听来可憎,但是很符合封建时期人们的伦理观。“王法”一词语出先秦史籍《逸周书·小明武》,原话是“敦其王法,济用金鼓,降以列阵。”此后经常见于文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比如,唐代韩愈的诗句“春秋书王法,不诛其人身”,再比如成书于清代的《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王法”贯穿始终,根深蒂固,“法”前加“王”才能彰显法的威严和效力。虽然这个“王”字不见得单指皇家,但绝脱离不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敬畏。

  既然是“王法”,就不是“民法”,因此,在百姓的心里,“王法”是用来遵照执行的,轮不到黎民百姓思考什么,所以只要这个法不是太恶,大家遵从就好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一直如此,几无例外。这就是典型的“客体法治思维”,就是仅仅把自身看成是法治的对象、法治的客体,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个人也只是消极的被动承受。除了封建专制体制的束缚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促成了这样的“客体法治思维”呢?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有关,具体来说,一是祖先崇拜,二是农耕文明。

043

  祖先崇拜的概念来源于易中天老师在《易中天中华史》中的阐述。在这里,我借用他的概念来论述一下观点。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信仰文化,阿拉伯民族有古兰经,欧美国家多信奉上帝,东南亚国家多是佛陀的信徒,而我们中华民族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祖先。祖先是生命的起点,是一切的源头,所以宗庙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华夏大地都要在清明这一天祭拜祖宗先人,而一个封建王朝的创立者好比是这个国家的祖先一样,理应受到万民祭拜。因此,在我们的文化里形成了但凡与祖先有关的东西都是格外高贵的,祖先的思想是好的,是不容置疑的,即使祖宗的话有不对的地方,也必须怀着谦卑的心去包容和谨慎的改变。这种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传统中国人“安于平稳,抵触改变”的观念。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这种观念几无改变,足见影响之深。当这种观念作用于法治思维时,呈现出的便是僵化的、停滞的、缺少足够反思精神的法治文化。

044

  对土地的高度依赖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几千年来,农耕文明一直代表着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我们在文化上的起起伏伏也是在这一文明框架下发生的。农耕文明产生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细作的稳定生活方式,而要达到这种稳定,离不开始终如一的好天气和家庭结构的长期稳定。好天气不可控,但要维持家庭结构的稳定是可以做到的,稳定的前提是有序,有序的前提是认同身份,各司其职。认同身份就要长幼尊卑,各司其职就要男耕女织。而小农经济以户为单位,户与户之间并不发生横向关联,只需要彼此守好边界,互不侵犯,自然也不需要操心别人家的田地。当所有的家庭趋同时,呈现出的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对秩序和界限的极度推崇,三纲五常划定了人们的基本身份和界限,每一个身份对应着一份职责,也就是说,具备了相应的身份,才会有相应的职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不是你的事情也不要管。因此,传统的中国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因为只需要埋头干活,不需要抬头看天。同理,既然制定王法是统治者的事,百姓只要按王法行事就好,“僭越”的事情最好别做。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僵化的法治思维不容易改变,因为内生的动力缺失了。不难看出,祖先崇拜孕育了“客体法治思维”,而农耕文明强化了这一思维。“客体法治思维”绵延千年,影响至深。

  当然,从封建统治结束到现在,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一些人的潜意识里还会受这种传统的消极的法治观念影响,这需要全社会更加勇敢的拥抱文明和法治。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