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为了避暑无意中走进了工人文化宫,夏日的骄阳照得人心发慌。园中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拔地而立,绿荫下鹅卵石铺设的小径幽幽绵长,一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我一个人漫步前行,享受这难得的自然馈赠。猛然间,一座挺拔的石碑伫立在眼前,石碑基座结实有力,方方正正,石碑直上云霄,碑上刻字“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刚正有力。原来我已经走到了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前。
不由自主地我拿出手机拜访了“度娘”。说实在话作为一个非常德人,我除了知道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除了上海、南京、台儿庄战役之后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外,我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却极度匮乏,甚感惭愧。还好现代人的智慧及时“拯救”了我,因为“度娘”无所不知嘛。常德会战,又叫“常德保卫战”,1943年,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仅有80余人幸存,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常德城郊丢下了上万具尸体,大伤元气。师长余程万率部死守常德的战斗业绩,在我国抗日民族英雄的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又一次证明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实力!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贲之师”呀。
我久久地凝视着石碑,“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一排直上的红色字体赫然入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力量,面对4万多日军的疯狂进攻,我军八千余人,人数悬殊之大,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装备的落后更是摆在的事实。当师长余程万下达了“官佐弟兄们,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们要与日本鬼子在常德城决战,只准成功,不准投降,牺牲者光荣,偷生者可耻,宁可战死,不当俘虏。”的战斗命令后。面对轰炸机、燃烧弹和重炮等各种武器轮番轰炸,日军甚至发动惨绝人寰违背历史道义的细菌战。57师守城官兵在装备落后、援兵无果的情况下,孤军与日寇浴血搏杀。师长余程万亲自率警卫连参战,战斗到最后,连后勤人员,炊事班都冲上了阵地。最终,因双方兵力、装备悬殊,日军在伤亡2万余人的情况下攻进了常德,常德失守。八千将士除几十人突围外,均战死沙场,无一投降。全常德城完全变成废墟,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虽然兵败城破,但57师将士以一师兵力守城16天,为中国军队形成对敌反包围的态势赢得了主动,几天后,突围的余程万师长向增援部队借了一个团后,第一个冲入了城中,夺回常德城。日军在总伤亡达到3万余人的无奈事实前,不得不败走常德。我震惊了,我18岁来到常德,转眼就而立之年,岁月磨砺了我的锋芒,从警六载有余,我却还屡屡为周末的加班而抱有怨言,还对半夜三更的出警而烦恼不已,还为通宵达旦的讯问材料而疲惫不堪,但是此时此刻站在常德会战纪念碑前的我,心理只有惭愧。
这时,来了一群戴着白色帽子的游客,他们整齐有序,前面两个人抬着大花圈,没有喧哗,没有音乐,也没有人说话。他们一行人默默地看着石碑上的文字,队伍前面的两个帅哥把大花圈轻轻放在纪念碑下,所有人脱下帽子,对着纪念碑深深地鞠躬。一个老人家,是坐在轮椅上被推过来的,他用颤颤巍巍的手缓缓地摘下帽子,他低着头,不知道他是在沉思还是在鞠躬,也许那里面安详躺着的是他的血缘弟兄,也或许是他的生死兄弟我不得而知,我不忍去打破这份庄重和宁静,唯有默默地摘下太阳镜,对着纪念碑深深鞠了个躬。
不远处的牌坊方正而立,听说这是抗日名将王耀武手书,何应钦先生也题写了对联与横额。上联是:“忠贯日月”,下联为“气壮山河”,横联题写:“万古军表”,真是激昂壮烈,在烈日下更显凝重!它坐落在这个城市的中央,静谧而安详,似乎在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中华男儿奋勇抗击外敌侵略的惨烈抗战史,有诗为证“孤军奋战保常德,官兵誓死非等闲,八千勇士血流尽,一寸土地一寸血”。苍松翠柏慰英灵,一座石碑、一面牌坊,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供人参观的景点,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民族的苦难历史,让我们永远牢记侵略者留在祖国母亲身躯上的撕咬痕迹,让我们永远记住侵略者给我们带来的屈辱。在这里,又仿佛让我看到了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闻到了战场的硝烟,燃烧的城墙,听见常德保卫战残酷的枪炮,悲壮的军号,殊死搏斗的怒吼,以及常德人民和74军不屈的呐喊。
常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汤汤沅水之滨,在苍苍枉山之下,在七十余年前,常德,您是如此的顽强与坚挺。
夏日明媚,一片蝉鸣,我心却如此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