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线上线下并重的审判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过去一年,首都防疫任务艰巨。法院交出的审判“成绩单”显示,新收案件839175件,审结836514件,圆满完成审判执行工作任务,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在寇昉看来,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代科技在审判工作中得到深度应用,全市法院一体推进“无接触式”诉讼服务和常态化在线诉讼。
他回忆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北京高院迅速建设了覆盖全市三级法院的“北京云法庭”。“北京云法庭”在传统互联网法庭的基础上,运用以远程视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备多方视频对话、电子证据质证、笔录语音转录、电子签名等功能,可以实现800场在线庭审同步进行。
2020年,北京法院网上庭审数量达到35.9万次,占全国法院线上庭审数量的40%,全市法院三分之二的案件在线上开庭审理。
北京法院运用新技术成果推动审判工作发展,实则有“地利之便”。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
寇昉举例说,区块链技术为审判工作诸多环节存证验证和可信操作提供技术保障。2020年,北京法院电子卷宗上链存证已达931万次,文书送达可信操作上链存证达24.5万次,北京互联网法院运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执行“一键立案”,成为司法领域智能合约技术全球首个落地应用。
在金融纠纷、物业纠纷、著作权纠纷等领域,朝阳法院、丰台法院等引入区块链技术,对电子存证取证进行全程监督,推动相关领域矛盾纠纷在源头得到预防化解,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诉源治理模式创新。
此外,北京法院已经建成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法院管理的数据可视化。“比如我们在法官办案系统中嵌入案件流程时间轴,对案件办理全流程的100多个节点实时记录、同步显示,实现网上办案流程可见、质量可控、问题可溯,能够有效进行风险提示、瑕疵预警和智能监督,实现了对案件办理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寇昉说。
他还谈到建立智能研判系统,上线类案检索、案例法规推送等审判智能化辅助功能,根据个案特点为法官自动推送案情分析、法律条款、相似案例,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裁判尺度统一。
眼下,“司法+科技”还有不少新课题待解。寇昉说,关键是要实现技术与审判的深度融合,这也是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他表示,北京高院正在编制《北京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将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深度融入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发挥互联网法院示范作用,探索拓展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科技在审判工作中的应用形态,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入到审判执行、诉讼服务、司法保障、审判管理、诉源治理等各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