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各代表团继续分组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及两院工作报告。
在出席会议的北京市人大代表中,网事君看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分别是:西城法院赵海法官、朝阳法院李有光法官、海淀法院陈昶屹法官和房山法院刘宁法官。
网事君第一时间请他们谈一谈对寇昉院长工作报告的看法,一起来看↓↓↓
赵海,现任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三级高级法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荣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工会十四大代表、西城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寇昉院长所作的报告,是北京法院交给党和人民群众的答卷,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北京法院广大工作人员听从党的指挥,同心协力,不畏艰难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面貌。尽管疫情险峻,尽管人少案多,尽管起早贪黑,尽管无数困难,但是我们打造了一支不懈追求公平正义的坚强队伍,他们为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大局等重点工作不懈努力,队伍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层出不穷。2020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83万余件,我所在的北京西城法院一百多名员额法官,审执近8万案件,用法律人的铮铮铁骨和无私奉献为一方平安提供了坚强的司法保障。
让我最关注的一点是,全市法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依法从严从快审结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哄抬物价等刑事案件,建设“云法庭”,防疫、庭审两不误。以我所在的西城法院为例,在全国上下战疫期间积极响应北京高院部署,我们的巡回工作并没有停歇,而是通过视频的形式坚守岗位职责,与辖区街道在线答疑解惑。创新开展“诉源治理直通车”线上普法讲堂,群众有需要,法官就来到,把法律通过网络送到居民手中,暖在群众心上。
这样的工作创新在北京法院系统还有很多。为司法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公平助力,让正义加速。我相信,2021年北京法院人将不负韶华,扬帆起航,再次出发,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李有光,中共党员,法律硕士,现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审判员,北京市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市高级法院法官兼职教师。曾荣获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被评为北京市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
今年的法院报告文字简洁,重点突出,非常平实,有内涵。
一是立足准,站位高。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是法院根本职责所在,也是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之核心。防抗疫情期间,保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要务。此时,法院审判工作“不停摆”,通过及时依法高效审理各类涉疫案件,惩罚犯罪、化解矛盾,提出抗疫司法对策建议,传递司法正义之声,法治引导之力,是对维护社会稳定,树立抗疫信心最好的保障。今年的报告一改以往按照审判部门报告成绩的做法,紧扣疫情防控常态化,迅速复工复产达产,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扫黑除恶,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保民生,促执行等重点工作的要求,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具体情况,以数据和典型案例作答,将审执工作深度融入服务保障大局发展中。
二是理念好,举措多。比如标准统一促进公平,小案例彰显法治大道理,执行联动,一案双查,通过加强审判监督和审判管理促质效提升,繁简分流改革使审执提速,培养过硬司法本领,锤炼队伍,等等。
三是有抓手,见效果。多元调解加速裁,诉源治理统一平台接诉即办,重点批量案件源头治理,智慧法院,总收案下降,全流程网上办案,全节点监管,“庭走线上,诉在云端”。
四是目标明,更可期。新的一年,北京法院正视问题,在高起点上提出高标准,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坚持强基导向,推进改革再提升,深化为民再奋进。作为法官代表,冷眼看过往,深思展未来,很有信心,深受鼓舞,动力十足,“十四五”北京法院将做出更好答卷。
陈昶屹,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关村人民法庭庭长、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兼),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5年被北京市高院选树为“新时期青年法官的楷模。”陈昶屹荣获CCTV2017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全国十佳“我最喜爱的好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党建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优秀政法人才、北京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暨首都政法先锋、北京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北京法院民事审判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整个报告体量进行了相对压缩,但是减量不减质,而且相较往年更加简洁精炼,可读性更强。可以说,这个报告是一个政治站位高、突出亮点多、工作举措新、呈现数据实的“干货满满”的法院工作报告。
学习这个报告的总体感受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法院在极其严峻的考验下,以首善标准、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推动全市法院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历程极为艰辛。
这个报告中有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是工作满满,业绩更亮眼。2020年全市法院取得了四项“全国第一”和一项“全国唯一大满贯”,即线上开庭数量占到了全国法院的40%,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市法院党建案例入选全国法院党建创新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市法院在全国法院优秀裁判文书、优秀案例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评比中均居全国第一;北京法院入选最高法院司法改革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在中央政法委“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闻媒体评选中,市高院获全国法院系统唯一的“大满贯”。这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取得的靓丽成绩,真可谓成绩难得,来之不易。
第二是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困局中开新局。本来疫情突发给北京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面临停摆、威胁安全的危机和困局,但是市高院沉着应对,主动作为,迅速制定了28件应对疫情防控,保障司法服务的文件,尤其通过创新无接触式诉讼服务,建设“北京云法庭”,制定完善在线诉讼新规则、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及深度应用、全流程网上办案、全节点监督管理等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措施,使线上审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审判执行工作面临的难题,最终实现了诉讼群众与法院干警“双安全”的目标,同时还深化了智慧法院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其三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诉源治理与一站式多元解纷。北京法院主动对接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建设了全市法院的“诉源治理”统一平台,针对人民反映强烈、密切关注的重点区域、领域及类型的案件靶向施策,源头消减、重点发力,先后为基层组织提供了诉源治理司法服务1.5万人次,尤其是针对容易形成批量案件的物业服务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案件类型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源头治理工作,而且始终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通过“多元调解+速裁”的一站式解纷机制快速化解纠纷案件,构建起了矛盾纠纷分层过滤、递进化解的治理体系。正是由于大量有效的工作,北京法院新收案件多年来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而且降幅达到了14.7%,前面提到的物业服务、民间借贷纠纷更是分别下降了65.2%、31.5%。虽然新增案件的下降也可能存在疫情影响的因素,但是这也与全体北京法院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其四是高起点高标准设立北京金融法院。近年来,北京法院紧跟中央战略部署,不断纵深推进司法改革,优化配置司法资源,调整部署司法机构,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法院先后成立了集中管辖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跨行政区划管辖案件的北京第四中级人民法院、集中管辖审理指定网络案件的北京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审理全市破产案件的北京破产法庭。为进一步服务国家金融战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提升金融案件审判水平,经中央深改委同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北京法院将于2021年正式挂牌成立北京金融法院,成为北京第五家集中管辖专门案件的司法审判机构,这将是近年来北京法院司法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
其实,这个报告的亮点还有许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而且在成绩面前,北京法院人也对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新发展难题保持了足够的清醒。2021年已经到来,寇昉院长也将2021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向各位代表进行了汇报,我们全市法院人将在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及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奋发向上,苦干实干,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刘宁,女,满族,致公党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致公党北京市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房山区支部委员,北京市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房山区第八届人大代表,房山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7月到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民一庭、政治处、外联办工作,现任房山区人民法院长阳人民法庭副庭长。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二次,其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获评全国政协2018-2019年度优秀信息,荣获致公党北京市优秀党员、参政议政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份极简的报告,只有10页,是本次人代会上篇幅最短的报告;同时也是极为厚重的一份报告,简化的数据背后凝聚着三级法院一年的进取与拼搏,有守护,有创新,有担当。
一是守护,抗疫中彰显出来的司法的温度和力度。时光为证,同心抗疫,使命有我。第一时间组织全市法院4000余名干警下沉社区抗疫一线,3名干警被评为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制定出台涉疫情司法服务保障的举措等文件28件,报送法律纠纷对策90余篇,对涉疫情的1623件民商事纠纷依法妥善审理,引导当事人通过和解共渡难关,一组组数据的背后体现了司法的温度。依法及时从严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等各类犯罪,全年受理了涉疫情一审刑事案件170件203人,用法治力量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护墙,以法治力量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彰显了司法的力量。
二是创新,数字、科技赋能,创新智慧法院建设。北京移动微法院、云法庭等网上诉讼平台,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电子送达、网上司法拍卖等,确保疫情期间诉讼活动“不停摆”,互联网司法成效显著。三中院的“区块链电子公告系统”、互联网法院的“虚拟法庭舱”、房山法院、海淀法院运用“电子封条”查封房产等举措,让科技助力司法,智慧法院进入2.0时代。
三是担当,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填补空白、树立规则、先导示范的积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第一案,是司法主动应对新技术、新问题的有益尝试;“孙文斌杀医案”体现了法院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责任和使命,推动了北京市医院安全立法;“永定河冰面遛狗溺亡案”,倡导了社会正能量,规范了市民文明行为。司法不仅仅是定分止争的裁判者,更应该用谦抑、审慎、善意的司法理念,通过裁判规范行为、弘扬正能量。
编辑:汪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