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电影《夺冠》强势上演!这部描写中国女排艰苦崛起、顽强拼搏的电影,是一部久违的、难得的体育题材影片。这部电影并未因推迟上映而减少关注,大热的票房反映出中国女排在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贯穿《夺冠》整部电影的是两根红线:一是中国女排在历届世界大赛夺冠的经过;二是郎平与陈忠和自上世纪80年代到里约奥运夺冠期间历久弥新的“革命友谊”。
1979年,郎平刚进国家队,球都没机会摸,只能在角落里蹲杠铃,此时陈忠和来到了中国女排,怯生生地走进了漳州训练基地。本来上级通知他仅借调45天,没想到一留便是几十年。作为少有的男陪练,他与当时球队的“边缘人”郎平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目睹了这个倔强的姑娘从替补到主力的奋斗历程。
郎平终于完成了教练布置的蹲杠铃任务,开始有球训练。一个连主力都打不上的女孩,竟然给自己制定了超过海曼的摸高任务,那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劲儿,让她终于等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与江苏男排的“性别大战”中,郎平横空出世,从此开启华丽人生。“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像郎平所说的那样,“我十八岁就进国家队了,别人都以为我一直顺,却不知道我平时练得有多苦。没想到进了国家队我连球都摸不到,老队员比我技术强,除了能比别人吃苦我还能干嘛?!”体育是最实在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2005年,郎平受邀成为美国排球史上首位国家队女性主教练。2008年中美大战前夜,两位老朋友在首都体育馆的比赛场地碰面了。陈忠和一语道破郎平的心思:“我知道你不是担心输球,而是担心赢球,是吧?!”作为一名中国人,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击败有着深厚感情的母队,这对郎平来说是异常痛苦的,除了舆论的压力和球迷的不解,更多的是如何面对自己对中国女排的这份血浓于水的感情。
女排打得越来越“臭”了。听着别人的骂声,郎平心里很难受。陈招娣将军去世前,郎平去医院探望她。这位给过郎平诸多关心的姐姐恳请郎平“回来吧”,郎平无法拒绝“老战友”最后的遗愿,于是她真的回来了。陈忠和是郎平最坚定的支持者,在一片质疑声中,他第一个站出来肯定郎平的“三大改革措施”。他主动退出了中国女排主教练的竞聘,在郎平苦恼烦闷的时候带来朋友的开解。在漳州训练基地老女排训练馆,郎平与队员们产生沟通障碍的时候,是陈忠和的夜访打开了女排姑娘们的心门。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指着训练馆墙壁上老女排队员留下的扣球砸痕,说的每一句话都飞入队员们的心中,坚定了她们实现梦想的信念。
又是出征世界大赛,又是在机场,又是一杯咖啡,35年不变的是老友间的信任和温暖。“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中国女排,我需要”,陈忠和话虽然不多,却表达了深深的牵挂和祝福。他们心有灵犀、心意相通,总能适时出现在彼此需要的时刻。一句“明白”,表达了郎平的赞许、坚定和承诺。她带着老友的嘱托和力量飞往巴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女排再一次站上了世界的巅峰。
《夺冠》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电影艺术,因此不少情节有演绎的成分,比如朱婷怒怼郎导,丁霞“挑刺儿”老队员等等。另外,受时长的影响,中国女排2003年世界杯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两次问鼎都未能得到全面展示,非常遗憾。即便如此,《夺冠》仍然高度还原了中国女排大部分的辉煌历程,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情节,绝对值得一看!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华区人民法院)
文章出处:河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