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学术探索 > 开启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开启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发布时间:2021-03-16 来源: 中共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走自主创新之路。图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网红无人巴士“Sharing-Van”(氢燃料电池版)在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亮相。胡冬冬 摄

  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我们每5年都要编制一份中长期规划,在形成规划之前党中央提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这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制度。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续奋斗的规划蓝图

  “十四五”规划是在已经有序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基础上展开的,这一历史进程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发展,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书写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一个阶段:从“一五”到“五五”五个五年计划。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当时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1953年开始实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156个重大项目,在较短时间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此后,我们又编制和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总体上看,这五个五年计划体现了传统计划经济的特点,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苦探索,努力调整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为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和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

  第二个阶段:从“六五”到“十二五”七个五年规划(计划)。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实施了35年,这七个五年规划(计划)相互承接,循序渐进,贯穿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整个进程。在这个长跨度时期,我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指令性计划发展国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注重发挥政府规划指引和驱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相结合来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总体上看,实现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总体实现小康社会、再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发展成就,提前实现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与此同时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模式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发展。

  第三个阶段: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规划,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十三五”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国内面临改革发展稳定艰巨任务,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并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定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前进。“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如期实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雄厚物质基础、有力政治保证和强大奋进力量。

  基于实践的远景前瞻

  从实践来看,五年规划是党和国家始终基于国情,既结合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战略任务要求,又前瞻性地描绘经济社会发展远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和社会事业等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指引。在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依据五年规划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动员与配置全社会资源,实现科技创新、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创新特色、制度特色。

  时代特色:从“一五”到“五五”五个五年计划,基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形式,政府实施计划带有浓厚的行政指令性色彩,但客观上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较快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符合当时后进国家的发展特点。而从实施“六五”计划始,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特点要求政府经济职能和权限尽可能收缩、重在弥补市场失灵,规划实施更多依赖市场主体的选择。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后,政府更多地运用指导性和约束性指标调控和管理经济,更加尊重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创新特色:首先是规划的理念创新。“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以赶超发展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战略重点,体现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为目标;“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其次是规划的运行基础创新。前五个规划,政府指令性计划、单一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微观主体没有自主权。改革开放后的计划执行以经济体制变革为基础,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制度创新,成为五年规划的一条主线。从“十一五”时期开始,“计划”改为“规划”,五年规划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政府着重发挥政策协调、资源动员、宏观调控的功能,在规划实施中突出战略性、指导性、宏观性和约束性。由此也带来规划的内容创新。五年规划覆盖面越来越宽,逐步从只重经济发展规划转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进一步扩展为事关国家战略全局的多层次全面综合发展规划。

  制度特色:我们国家70多年来能够基本保持连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这本身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魄力和战略定力,体现了我国制度的长期稳定和显著优势。五年规划与每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召开时间有所错开,五年规划实施一般先于下一届党代会召开。可以看到,党代会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能很好衔接上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并将规划内容上升为全党意志和全民行动,党代会之后的政府五年任期,都是对五年规划的具体落实。改革开放以来的五年规划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政策制定过程,尤其是从“九五”计划以来,规划制定过程日趋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从组织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到起草规划的基本思路,再到党中央审议通过规划建议,编制规划纲要草案,直到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在五年实施期完成后还要进行科学评估。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形成了党中央顶层设计、专业研究力量充分研究、全社会广泛参与群策群力的生动局面。就此,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提高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

  未来发展的科学引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贯彻落实好“十四五”规划,既要吸收过往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更要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在主动顺大势谋全局中坚持不懈实施好“十四五”规划。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适应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中积极顺势、善于谋势,在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时俱进地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实施。

  二是坚定不移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实施“十四五”规划全过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以新发展理念指导规划实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国家行政体系,促进“十四五”规划指引的各项国家发展战略落地见效。

  四是以规划的科学实施进一步夯实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努力将规划实施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抗风险的社会经济治理效能。(胡敏)


原文链接:http://www.hnsjct.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lzwh/lljc/article5b6e7bad95c847e2a79cd323450f473c.html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