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时政资讯 > 未来5年,看陕西如何兑现“绿色承诺”

未来5年,看陕西如何兑现“绿色承诺”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源: 陕西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3月17日,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龚典传,又一次拿出了教他如何种地的“正负清单”查看。

  白菜、西葫芦、萝卜、苦瓜不宜种,玉米、黄瓜、土豆、茄子可以种……去年,龚典传和乡亲们收到的这份清单上,清楚地标注着什么农作物能种,什么农作物不能种。也就是从那时起,“土壤污染治理”这个跟生态环境有关的专业词汇,与龚典传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52岁的龚典传是旬阳市红军镇上马村村民。旬阳市是我国汞矿主产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曾一度盛行土法炼汞。土法炼汞并没有给乡亲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反倒让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遭受了污染。龚典传家里的3亩地正好处在关停多年的汞矿冶炼厂污染区内。

  为了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还百姓一片净土,2019年,一支专业的土壤修复团队开进了上马村,并在当地设立实验基地。自此,受污染的土地被划分为62个地块,131份土壤样品经过专业分析,最终形成土壤修复总结报告和农作物种植“正负清单”。

  驻扎在上马村的这支专给土地“号脉问诊、寻方抓药”的团队,是陕西开展土壤修复工作“大部队”中的其中一支。“十三五”期间,陕西实施土壤污染防治项目82个,102个县(区)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其中,旬阳、凤县和眉县实施的3个试点项目,被纳入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

  未来5年,陕西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陕西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眼下,省生态环境厅正在抓紧编制更为详细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我省将进一步提升土壤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围绕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聚焦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进一步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未来5年,陕西将不仅在打好净土保卫战上有更多谋长远的实招,还在打好蓝天保卫战上采取更多有效的举措。

  南依秦岭、北靠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让汾渭平原成为我国治污降霾工作难度较大的区域之一。从现在起至2025年,我省将以关中地区为重点,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入手,切实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方联动,还需要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才会取得实效。”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曹磊表示,“十四五”时期,他们将进一步织密大气监测网体系,丰富监测手段,让蓝天长驻、空气常新。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陕西履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保护的责任。到2025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陕西的主抓手就是严格水生态环境管理。“十三五”时期,陕西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2%。其中,渭河出境断面水质提升到Ⅱ类,达到20年来最好水质。

  “‘十四五’时期,我省重点流域国考断面将从50个增加到111个,水生态环境考核压力大增。”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智华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面临的挑战,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保持钉钉子、久久为功的韧劲,坚持环保为民、环保利民、环保惠民,埋头苦干,努力为三秦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陕西已初步编制完成《陕西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突出陕北、关中、陕南分区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创新机制体制,一断一策精准施治;深入实施渭河、汉丹江、延河等综合治理,加强嘉陵江、汉江流域尾矿库污染治理,健全陆域水域统筹管理机制,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同治;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对重要流域、重要水源保护,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确保“十四五”目标如期实现。(记者:苏怡)


原文链接:http://sft.shaanxi.gov.cn/yw/cyhy/41394.htm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