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南市坚持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淮南建设的前瞻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努力用法治文化的软实力铺就法治建设的硬基石,探索出一条高起点、有特色、重实效的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子。经第三方评估,群众对包括法治文化在内的“七五”普法公众满意度为93.1%。
一是法定化引领保障。立法保障。2015年出台《淮南市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明确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职责、目标等,并将宣传法治文化思想、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等内容法定化、制度化、规范化。顶层设计。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层面的制度顶层设计,将法治文化建设列为各项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逐步健全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普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2016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市委政法工作例会、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研究调度法治文化建设工作30余次。制度推动。制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全市具有区域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意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普法效果)第三方评估指标和考评标准》等近20项配套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二是品牌化打造特色。创品牌。坚持继承和创新并举,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实质正义”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依托《淮南子》“豆腐一法,始于淮南”的记载,以豆苗为原型塑造“豆娃”普法宣传使者形象,打造以“豆娃说法”为代表的区域法治文化品牌。抓研发。积极推动扶持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创作,注重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法治文化创作基本准则,着力丰富、活跃、外化法治文化要素和表现形式。举办研讨会5次,发表相关论文、调研报告30余篇,专题打造系列法治动漫作品《豆娃说法》15部。2011年以来,研发《豆娃说法——民法典系列原则》等漫画、动漫、微视频、剪纸、故事类法治作品近1000件。出精品。《豆娃说法——淮南子与法治精神》获全省法治微视频类特等奖,《豆娃说法》系列动漫被评为市级“十个一工程”奖、“豆娃成名记”获全国H5讲述“六五”普法新媒体大赛一等奖,10余件作品获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大奖。
三是渗透式传播浸润。深融入。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行业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将法治文化体系的基本要求细化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团体章程等具体行为准则。3个村村规民约被评选为全省优秀村规民约、340余村(社区)获评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功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村镇44个,市级文明村245个。建队伍。成立“七五”普法讲师团、“法治带头人”讲师团、民法典“双百”宣传团等8支普法队伍,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3400余支。成立全省唯一一家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并下设10个支队共5000名志愿者、组建9支法治文艺宣传队。接地气。利用凤台推剧、火老虎、花鼓灯、寿州锣鼓、抬阁肘阁等富有淮南地域特色、通俗易懂、健康向上的艺术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多种场合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四是项目化建强阵地。“一馆多园”。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说理用法、办事循法”的浓厚法治文化氛围,建成淮南法治文化馆及法治文化公园、在淮南龙湖公园建成普法水幕电影,建立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园)21个,建有法治宣传长廊、法治图书室、法治文化墙等阵地的村(社区)1092个。申报创建省级法治文化基地2个,市级法治文化基地16个。“两微一端”。不断完善“报、刊、网、端、微、视、台”一体的融媒体公益普法阵地,市内重点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发稿1500余篇(条)、新媒体产品近100件。建立563个村(居)法律顾问微信群,开通“村里普法”APP等。“四入行动”。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实施“豆娃说法”入焦岗湖、八公山等国家级著名景区嵌入行动,入繁华街区融入行动,入乡镇村庄纳入行动,入建制小区注入行动等“四入行动”,广泛建立与生态融合、与环境协调、与规划统一的法治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