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犀利、言语倔强,但渴望获得帮助的心情却无法遮掩……时隔数年,那个17岁少年的模样依旧深深印在周玲的脑海——这是2012年,岳阳市岳阳楼区法院成立“妈妈法庭”后,作为法官的她接触到的一名印象深刻的未成年犯。
周玲是该法院立案庭诉调对接中心的一名员额法官,也是岳阳楼区的一名妇联执委。在法官岗位坚守37年,她拯救过很多孩子,也把自己从“法官妈妈”熬成了“法官奶奶”。
多年来,周玲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即便是退休了,我也希望能继续发挥作用,帮群众解决困难”。
为“事实孤儿”撰文
“还有一年多时间,我就要退休了。”回顾在岳阳楼区人民法院工作的37年,周玲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辈子的少女梦。”
周玲出生于1967年底,父亲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先后在消防、公安部门工作,而她从小就在公安大院里成长,周围都是奋战在政法一线的前辈。自懂事起,她就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当法官。
17岁高中毕业,周玲通过了岳阳市政法系统招干考试,成为了岳阳市南区(现岳阳楼区)人民法院的一名书记员。父亲告诫她:“法官的工作不比公安简单。”
从这一年开始,周玲勉励自己奋发学习,积累办案经验。1997年,她从区法院经济庭调到东茅岭街道法庭,成为该庭的审判员,并审判了不少家事离婚案件。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父母离婚,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于是,周玲开始关注这些因父母离婚受到伤害的孩子们。
有一次,周玲组织一对协议离婚的夫妻进行沟通。当时,正在上学的孩子被判给了“净身出户”的父亲。但离婚后,经济拮据的父亲无力承担孩子的学费,便将孩子送到乡下,由爷爷照顾。再婚的母亲得知此事后,想通过诉讼变更孩子的抚养权,但最终因考虑新家庭成员的感受而放弃。
就这样,他们的孩子成了“事实孤儿”——亲生父母随着时间流逝以及再组家庭,慢慢淡忘了这个孩子的存在。
“我心里很难受,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周玲说,为了让社会以及更多家长关注事实孤儿,她结合多年办案经验整理出不少案例,借着2001年“六一”儿童节的契机,写下一篇名为《孩子,你们现在还好吗》的通讯稿件,发表在《岳阳日报》。
稿件发表后,不少朋友打电话给周玲,交流讨论家庭、社会应该如何共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问题,这也让周玲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涉及到婚姻、家庭、孩子的案件中。
年轻时的周玲
与服刑少年成笔友
2011年,岳阳楼区法院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设立“妈妈法庭”,周玲就是该法庭的法官。
最让周玲印象深刻的是在2012年,她遇到了一名17岁的少年小杨(化名)——他是一个未成年团伙多次抢劫案中的“头儿”。
“和他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你。他虽然倔强,但却有求助的表现。”周玲说,那次庭审中,小杨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丝毫不逃避、不推卸责任。庭审结束后,她找到小杨,和他一起吃饭,试图了解他的想法。
周玲了解到,小杨的父亲离婚后重新组建了家庭,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无法照顾他。而这一次,小杨被判处三年零二个月的实刑,移送到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
为了鼓励小杨积极生活,周玲开始给他写信。
“他只比我自己的孩子大半岁。”在信中,周玲称小杨为“孩子”,叮嘱他注意身体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减刑后重新回到社会。
逢年过节,周玲还会随信给小杨寄去零花钱。闲暇时间,她还会拎着大包小包前往管教所看望小杨。
在周玲的温暖举动下,小杨打开了心扉——周玲的每一封信件,小杨都会回复,“他会告诉我他的最新动态和进步,还会提醒我爱护身体、不要过度操劳”。
这段特殊的笔友关系持续了3年。2014年,小杨出狱后找到了工作,如今也成家立业了。
▲周玲为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
数十年坚守,百分百追求
2017年,周玲被选为首批员额法官,成为楼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诉调对接中心副主任。之后,她带领中心工作人员持续对接村民(社区居民)调解委员会和婚姻、保险、医疗等7个行业的调解委员会,将确定立案的案子根据所涉地区或行业的不同,交由最适合的调解委员会,并在诉调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庭前调解——这一举动大大缓解了审判庭的压力。而作为接触上诉双方的第一个环节,周玲不断完善自己的调解和谈话技巧,力求达到百分百的群众满意度。
2020年春节,大家都宅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对兄妹却走进了楼区法院立案大厅——他们要起诉亲哥哥,帮助八旬母亲解决赡养费问题。
了解情况后,周玲赶紧联系被告人黄元(化名)。
为了让黄元敞开心扉,一见面,周玲就用夸赞的方式拉近双方距离。黄元告诉周玲,他并不是不履行赡养义务,而是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改嫁,没有抚养过他,而自己一直靠父亲拉扯长大。
周玲决定让社区参与这起案件的调解,“社区工作人员更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矛盾,解决起来得心应手”。最终,通过多次调解,黄元决定每月给母亲500元赡养费。
为表彰在法院工作超过30年的周玲,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她“天平奖”。
将帮扶延伸到法庭外
这些年,周玲一直很忙,除了要完成法官的份内工作,她也是岳阳楼区的一名妇联执委,经常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走进村(社区)和学校,为妇女儿童普法。
如何在审判之外,为广大妇女儿童带去安慰和帮助?这也是周玲多年来思考的问题。
2017年,周玲接手了一起离婚案件,提出诉讼的是来自湘西州的女子伍蓝(化名)。伍蓝的丈夫在她之前有过一段婚姻,而在伍蓝怀孕期间,丈夫把前妻带回家,甚至还纵容前妻欺负伍蓝。无奈之下,伍蓝提起离婚诉讼。
不过,伍蓝患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且没有经济来源。为了帮助这个处于弱势的“新手妈妈”,周玲联合区司法局和区妇联启动了法律援助程序。在庭前调解过程中,她持续关注母子俩,对伍蓝进行心理辅导和疏解,帮助她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并劝说男方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提高对伍蓝的生活补贴和对孩子的抚养费。
2018年,案件完成审判,周玲却没有停止对伍蓝母子的帮助,隔三差五地带着东西和志愿者去看望她们。看着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能清晰地对话聊天,当听到孩子叫自己“奶奶”时,周玲格外欣慰:“以前的孩子们叫我‘法官妈妈’,现在的孩子们叫我‘法官奶奶’咯!”
如今,周玲已经帮扶伍蓝3年多时间,她说:“今年儿童节,我还想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玩。”
由于多年来在办案过程中注重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周玲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个人”,2020年获选岳阳楼区妇联执委,自此开始将诉调对接工作和妇联设置在社区的工作点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服务妇女儿童。
2020年底,周玲参加岳阳楼区妇联的一次联席会议,家庭教育话题获得大家的普遍重视。“我们一致认为延长育儿假是可行的。”周玲说,大家为此展开了问卷调查,整理后交给全国人大代表、岳阳市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胡春莲,并作为2021年两会建议,上报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
周玲说,如今离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但她并不松懈,“退休后,我将继续进行志愿服务,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助妇女儿童,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