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积极搭建化解专业纠纷新平台,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一是抓机制保障。印发落实“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若干规定、“警民联调”实施方案等10余项文件,将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责任落实到地方、部门和单位。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商会人民调解、诉调对接等6个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进驻市、县(区)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与44个部门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对接平台。
二是抓组织网络。以“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为目标,全市覆盖重点行业、专业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已扩大至道路交通、医患、物业、商会等10多个行业领域,建成各级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53个,其中县(区)级调委会47个。近10家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进驻安徽法网开设店铺、发布法律服务产品40余件,推动线上调解、线下调解联动。
三是抓队伍建设。积极吸收行业专业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扩充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吸纳各行各业领域专家350余人,专职人员调解员163人,建立市级、县(区)级专家库10个。不定期开展专项调解活动实战练兵项目,市、县两级举办集中教育培训班近20期。表彰全市人民调解先进集体15个、优秀个人30名。
四是抓品牌引领。以推进“老娘舅”人民调解品牌提质扩面为切入点,探索建设特色显著、作用明显、群众认可的品牌调解组织。“老娘舅”调解组织及成员先后获评“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国助人为乐好人”等;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寿县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大通区道路交通纠纷调委会负责人荣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1篇案例入选全省十佳人民调解案例、5篇案例入选司法部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