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海新区法院把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成效,从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出发,兼具执行的“善意性”和“威慑力”,刚柔并济、多措并举,妥善化解一起劳务纠纷案件,画出各方利益的最大“同心圆”。
据了解,该案原被告双方曾签订临时用工协议,约定原告某劳务派遣公司向被告某公司经营的游乐场提供临时用工服务,合同期限一年。自2019年12月起,被告不再向原告支付用工工资,拖欠劳务费达20余万,故成诉。因被告未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案件进入执行阶段。
执行立案后,承办法官李金一认真梳理分析案情,多次实地走访摸清企业状况。虽受疫情影响,被执行人面临债务压力,但仍处于经营状态。考虑到强制执行可能影响企业生存,法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慎适用强制措施,对被执行人场地内的梦幻木马、蹦床等娱乐设施进行活封,采取“放水养鱼”方式,给其一定的缓冲期,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期间,法官积极与当事人沟通联系,了解双方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力求以调解方式妥善化解纠纷,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平衡。在法官的释法明理和耐心协调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约定了还款日期。
正当大家以为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却又出现了变故。在履行期限届满时,被执行人突然“变卦”,不按和解协议履行义务,申请人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发现被执行人在此期间持续经营且有营利,但拒绝履行义务,于是决定对其法定代表人采取拘留措施。
因常态化防疫要求,拘留程序复杂,法官一方面协调公安机关调取被执行人30日的行动轨迹,一方面赶赴医院对被执行人进行核酸检测,因当时医院已是下班时间,遂及时沟通协调医疗部门开放夜间绿色通道。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期间,被执行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迫于压力当场履行了部分义务并承诺按照约定履行余下的义务。法官为民服务、为民担当的工作作风得到申请人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