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法治毕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毕节在法治创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步履铿锵,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毕节特色的法治创建之路,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一
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六年来,毕节市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城乡统筹发展更加和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高。
率先在全省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定、评估、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健全法律人才专家库,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提升重大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率先在全省开展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形成完善的规范性制度文件,开发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工作信息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府及市、县两级执法部门相关行政执法信息统一公示和互联互通。
率先在全省推行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权力事项从5953项减少到3619项,“多证合一”存量户推行比例全省第一;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清理取消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5项,将原由市级行使的11项行政许可下放至县(市、区、自治县),市直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审批时限从25.4个工作日压减到7.5个工作日,县(市、区、自治县)和乡镇行政审批办结时限压缩50%以上。
说起这些年来毕节法治政府建设的变化,家住纳雍县维新镇的邵国书深有感触。
“这些年来,政府不断改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我们都看在眼里,也越来越信任他们了。现在,到乡镇办事,他们速度又快,服务又好,对那些腿脚不方便的还上门服务。”邵国书笑着说。
二
社会治安环境稳定,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人民才能和谐幸福。平安建设好不好,直观反映在社会治安上。
六年来,毕节严守创建底线,坚持打防并举,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把护安全、保稳定、促和谐作为法治毕节创建的检验标尺。
创新“九大警务机制”,提升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效能。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案件审结率位居全省第一;“黑财清底”的财产执行到位率排名全省第一;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破部级毒品目标案件全省第一。
创新“警务两会+十户联防”机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万余件,有效预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的发生;不断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推广“群众会+”“道德评说”“妇女联评委员会”等群众工作模式, 打通基层法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同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公安“三所”建设,新建强制隔离戒毒所、看守所、拘留所14个;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建设,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6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3574条。
通过一系列措施,毕节的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现在,我加班到很晚回家,也一点不怕。毕节这几年的治安真的太好了,提起这个老百姓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市民王璐说。
三
六年来,毕节坚持法治护航,精准施策发力,切实保障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试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脱毒脱贫工程”,全市涉毒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大力提供暖心司法援助,依法对生活困难的诉讼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566万元,发放司法救助款1744万元。
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积极推行干部作风“扫码评价”,实现监督“零距离”;创新实行问题线索“双清零”机制,接收和自查清理各类问题线索1536件。
在全省率先探索政务服务集成套餐模式,打造便企利民高地,创新“三化”机制,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走向法治化。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走进毕节市政务服务大厅,耳边传来工作人员亲切地询问。在他们的引导下,办事群众有序取号、排队,这种“问办、导办、帮办”的服务方式令人“惬意”。
在宽敞明亮的政务服务大厅,手持材料办理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排队叫号机、LED大屏幕、智能缴费机等各种智能服务设备随处可见,办事群众依次排队等候;开放式窗口内,统一着装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办理各项业务,一切繁忙而有序。
近日,市民刘女士在服务中心办理业务,取号、排队、递交材料……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办理。“以前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进一道门就可以全部办完,又快又方便。”刘女士满意地说。
四
群众法治水平的提高,宣传是关键。
六年来,毕节强化法治引领,延伸普法触角,大力营造全民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浓厚氛围。
加强学法用法教育培训,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6.5万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万余份;在全国率先实现校园禁毒图书角初中学校全覆盖,配齐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6398人,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1个,创建数全省第一;建成法治文化公园17个、文化广场206个、文化长廊118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43个……
与此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普法宣讲活动,开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4255个;积极打造法治文化,通过法治山歌、法治文艺演出等方式,吸引群众“唱起来”“演起来”“学起来”,让老百姓在喜闻乐见的艺术感染中接受法治、传播法治。
在纳雍县羊场乡司法所,传出一阵悠扬的山歌,所长周礼军和搭档们正在练习法治山歌,准备赶场天用这首山歌给赶集群众宣传禁毒知识。
“说起山歌普法,得追溯到几年前。”周礼军是土生土长的羊场人,从事司法工作20余年。他和伙伴们的法治山歌接地气,各族群众喜欢听也喜欢唱,受益良多,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潜移默化,让昔日治安形势严峻的山乡渐渐变成安宁和谐的民主法治示范地。
法治山歌婉转动听,传遍纳雍大地,被纳雍县推广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成为“法治毕节”创建的一抹亮色。
五
生态是底色,发展是动力。
六年来,毕节夯实绿色根基,筑牢生态屏障,奋力打造宜居宜业魅力毕节。
制定《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涉生态地方规章5部,逐步建立完善符合毕节特色的生态法规体系。
探索补植复绿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建立补植复绿基地3.4万余亩。金沙县检察院提起全国首例生态环保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毕节市人民检察院出台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规范性文件,先后设置7个环境资源审判法庭,审结环境资源案件4001件。
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好“五场标志性战役”,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国控深孔地表水监测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完成造林85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2020年,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
夏日的草海,碧水如镜,草长莺飞,花团锦簇,是周边群众游玩的首选“打卡”地之一。
如今已嬗变为毕节环保整改的正面典型,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肯定,彰显的正是毕节实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决心。
“现在的草海舒服啊,到处修建得很好,水更清了,草更绿了,四周的生态环境好太多了。”前来游玩的市民黄霞说,“现在的草海,才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
通过六年来的“法治毕节”创建,法治之“光”,正将毕节“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