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嗜酒,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逢酒必喝,无酒不欢,人送绰号“王酒坛儿”,每天不喝个半斤八两,就觉得心里不透活。他常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有人打趣,你那白头发还少?他眼皮一翻,鼻孔朝天,吐出一句带着酒气的话——“那还是喝得少!”
老王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院子墙根处一排摆放整整齐齐,又五花八门的酒瓶子却给他记着数呢!关于老王嗜酒,有两件轶事在村子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一,某年夏天傍晚,老王酒后去村南颍河里游泳,醉意上头竟然在水里睡着了,顺着河道漂到了几公里外!最后被夜里打着电灯捉金蝉的村民当“浮尸”捞了上来。家里人在河边找到了衣服找不到人,回家准备报警的时候,才看到他穿着一个大裤衩跌跌撞撞闯进门来——手里又拎着一个酒瓶子。问他酒是哪里来的,他说,晕乎乎的,我也不知道啊。其二,“王酒坛儿”戒酒——有头无尾,这是由老王戒酒的故事演变出的一个本村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戒酒是老王老婆一直絮叨的事,喝酒误事,丢人现眼,酒精中毒,掰着手指头一遍遍说。老王总是信誓旦旦:戒!坚决戒!谁不戒就是河里爬的!说着还用俩手相叠比划。可之后每当满身酒气踉踉跄跄回家时,面对老婆质问,老王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戒,戒了,昨晚上到今早上不是戒了一夜吗?!咱就好喝口酒,喝酒耽误啥?正事我一点也不含糊。
老王最引以为傲的事有两件。第一,酒量大,自诩方圆十里无出其右者;第二,孩子是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刚毕业就考上了公务员,成了“公家人”。
作为“公家人”的父亲,老王也开始看看新闻,关心下国家大事。这天中午正在吃饭,一条新闻让他把刚喝进口中的酒一下子喷了出来:贵州一个腐败了的副省长家里堆满4000多瓶高档酒,感觉到自己可能被调查之后,把酒都倒进了下水道。气还没捋顺的老王愤愤难平:这些腐败分子真是败家无贵!我喝了一辈子酒也没尝过好酒啥滋味!
想啥来啥。这天儿子打电话说晚上要回家,老王早早让老婆张罗了一桌饭菜,自己拿出瓶酒已经喝上了。儿子回来,进屋扫了一眼饭桌说,爸,别喝你那劣质酒了,你看这是啥?说着献宝似的把一瓶酒放在了桌子上。老王一伸手就抓了过来,一看,正是名气响当当的老字号好酒,老王心里一喜,问儿子:“这酒不便宜吧?多少钱买的?”儿子坐下,只顾着吃菜,漫不经心的回答:“一瓶2000多,我那几个工资哪能买得起,别人送的。”
老王脑子里迅速闪现出几个新闻画面,眉毛一拧,脸色一沉,把酒瓶放下,问儿子:“谁送的?”儿子嘴里嚼着菜,含糊不清地说:“帮一个熟人办了点事,送我两瓶酒。”老王一听就急了,站起来吼道:“你这是受贿!还回去!”儿子扑哧一声乐了:“啥受贿?学的名词不少。”看儿子还是满不在乎,老王气不打一处来,“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你也想成个腐败分子?”
“就是两瓶酒而已,我不是想着你好喝酒才收的么,”儿子辩解道:“看看院里头那一堆酒瓶子,有哪一瓶是超过20块钱的?”
“电视上‘打老虎’、‘拍苍蝇’的新闻都没给你提提醒,哪一个腐败分子不是从‘小东小西’开始收的?”老王手一指酒瓶,“酒,好赖都是酒,你那好酒我咽不下去,喝不踏实。”
儿子张嘴还想说些什么,却被老王凌厉的眼神堵住:“退回去,现在去!国家这么重视反腐败,你还顶风作案!我和你妈可不想看着你住监狱、吃牢饭!”
“好心当成了驴肝肺,我也不是啥都收。”儿子不服地打开酒瓶盖子,“防微杜渐这道理我比你懂得多!收都收了,怎么退?不退!”
老王老婆见父子争吵,也过来劝:“孩子也是一片好意,有孝心,你不是好喝酒嘛!”
“好喝酒,也不喝这个酒!”老王抓起酒瓶狠狠摔在了地上。“啪”,酒瓶碎片散落一地,诱人的酱香味顿时升腾起来溢满整间屋子,可老王呢,却总觉得这酒味格外的刺鼻。
两个月后,老王的儿子被纪委约谈,老王的酒瘾也彻底断了,自此以后,滴酒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