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人间万象 > 【清风时评】上海何以有底气实现碳达峰

【清风时评】上海何以有底气实现碳达峰

发布时间:2021-08-13 来源: 上海市纪检监察网站 作者:佚名

  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响应党中央要求,上海正式提出了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上海要实现碳达峰,底气何来?
基础

  上海“十三五”碳减排成果,为实现碳达峰夯实基础。

  近年来,上海持续优化调整用能结构,推动重大电源项目建设和现有电厂清洁化改造,促进可再生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加大水电、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消纳力度。

  “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天然气消费占比稳步提高。目前,上海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重已降至31%。

  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约为0.31吨标准煤。与2015年相比,累计下降33.05%。同时,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排名第二,超额完成碳减排任务,为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打下了基础。

  空间

  长三角一体化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为实现碳达峰提供空间。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通过能源、工业、环境、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典型低碳、零碳技术在不同场景的示范应用,围绕科技、产业、标准等领域加强协同合作,探索跨区域柔性减排机制,为上海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了战略空间与合作机遇。

  在科技协同方面,可依托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进行联合攻关,加强科技落地与难点攻关,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具体来说,可以5G网络、智能交通、全球能源互联等新基建为突破口,在生态空间、碳汇、环保督察方面实现区域协同治理。

  在产业协同方面,可通过联合编制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规划与产业地图等方式,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合理布局。例如,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高碳产业,针对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无法一致、碳排放达峰统计不准确等问题,可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实施不同侧重点的减碳工程。

  在标准协同方面,可积极推动建立长三角三省一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联手提出标杆引领、标准约束、增量控制等规范机制。

  动力

  构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体系,为实现碳达峰提供动力。

  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化碳达峰投融资机制,完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制,建立合理的碳定价机制,从而降低实现碳达峰的总成本、提高社会总效用。

  依托在上海开市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利于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可以相信,碳金融将成为上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撑

  不断增强的科技研发实力,为实现碳达峰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低碳技术应用、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务之急,上海应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技术,推广节能清洁降碳的用能设备,研发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接技术,支撑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同时,有必要打通数字化、智能化与能源供需的“桥梁”,推进减排技术与钢铁、化工生产各环节的智慧融合,建设低碳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健康状况的实时评估与诊断,形成面向全市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技术体系。

  总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上海应该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理念引领、标准对标、工程定向、技术驱动、合作协同”,以绿色制造、绿色服务、绿色消费为抓手,推动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刘峥 黄浜桐 李辉)


原文链接:http://www.shjjjc.gov.cn/2015jjw/n2370/u1ai87597.html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