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政法领域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利剑"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利剑"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 青海司法行政网 作者:佚名

  最严密法治提升我国生态环境“颜值”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利剑”

  “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收获‘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5年,也使得我们头顶上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今天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坚持用包括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在内的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仍是未来坚持和坚守的根本原则。

  据介绍,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的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呈持续改善态势,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优良水体比例同比增长1.1%。

  黄润秋用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侧面印证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2020年,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89.5%,比2017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成效得到人民群众充分认可。

  “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黄润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显著加强。2014年,修订了环境保护法,这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被社会称为史上最严、“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此后,制定和修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25部相关法律法规。近期出台了长江保护法、排污许可条例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了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力度。

  黄润秋说,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陆续出台几十项创新制度和改革方案。其中包括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国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也已基本实现。

  “应该说,一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尤其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这项制度已经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利剑’。”黄润秋指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从2015年开始试点,2016年至2018年完成了第一轮对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对20个省进行了督察“回头看”。2019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进入第二轮,将中央企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纳入督察范围。目前,第二轮第三批督察已经完成。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和别墅、木里矿区违法开采导致生态破坏等,坚持督到位、盯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黄润秋指出。被督察对象以督察工作为契机狠抓整改,形成督与被督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的良好效果。

  据统计,通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解决了23.7万件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推动解决一批生态环保领域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第一轮督察以及“回头看”督察,督察组交办地方各类典型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共计3294件,目前,90%以上已整改完成。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转变的关键时期。”黄润秋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上还是高碳的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的产业结构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发力,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既降碳又减污,从而实现减污和降碳的协同增效。

  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更加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尤其是在精准、科学、依法上要下更大的功夫,要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同时,要做到以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以法律的武器治理环境污染。要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让制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和刚性约束。

  据介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第二轮督察今年将继续展开,将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碳达峰目标等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纳入督察范围。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gczs/202108/t20210819_67932.html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