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民法院打开的是一扇公正司法的“门”,那么,人民法庭打开的则是一扇司法为民的“窗”。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是人民法院的最基层单位,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是推进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主体,在服务社会治理框架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
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独特的省情也决定了青海省人民法庭在化解纠纷、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中特殊的前沿阵地和桥梁纽带作用。目前,全省现有人民法庭84个,乡村法庭69个,占比82.14%,巡回法庭35个,基本实现法官与法官助理“一比一”配置。近年来,全省法院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积极稳妥推进人民法庭改革,切实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全省人民法庭办案质效不断提高,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法庭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稳步增强。
生态法庭——
打造生态司法新模式
“被告人马某,犯非法买卖枪支罪,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七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2020年6月8日,祁连山生态法庭挂牌成立当天,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马某、苏某非法买卖枪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据了解,目前,青海已设立三江源生态法庭、青海湖生态法庭和祁连山生态法庭,切实发挥法院审判职能作用,打造生态司法青海模式。
青海法院生态法庭秉承“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理念,从源头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破坏入手,通过“送法下乡”“巡回审判”“网络直播”等方式,以案释法,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2020年6月,玉树市三江源生态法庭公开开庭审判了被告人两那扎西某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持有枪支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一案,并当庭宣判。该案的审理过程由三江源生态法庭协同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传媒总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现场》栏目联合举办全媒体直播活动,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快手、新浪司法等40多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吸引1900万网友在线观看。
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祁得春表示,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高原生物多样性资源破坏容易修复难,不易逆转,生态法庭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方式,实现多元生态修复。同时法庭也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传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正能量。
巡回法庭——
打造司法为民新模式
“今天我们去处理相邻权纠纷案,原被告因通行多次发生纠纷,双方分歧较大,大家注意缓解双方情绪。”互助土族自治县法院双树法庭庭长马月英像往常一样整理好案卷,与法庭干警讨论一天的行程和办案中的注意事项,“当事人对法律知识不熟悉,我们要认真做好释法析理工作,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青海牧区面积广阔,占全省面积96%。牧民逐水草而居,随季节流动,当事人诉讼成本高、花费时间长,巡回审判成为牧区法庭主要办案方式。
果洛藏族自治州法院结合牧区实际,以“巡回审判点”+“法官进网格”+“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为抓手,以“诉非对接中心”和“执行事务中心”建设为驱动的“3+2”巡回审判模式,推动巡回审判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法院结合地方群众生产生活特点,把具有地区旅游特色的乌兰县茶卡法庭、香日德法庭,具有工矿特色的茫崖法庭、冷湖法庭,具有窗口特色的青海油田基地法庭,综合打造成“候鸟式法庭”。
其中,香日德法庭在每年四五月份为避免耽误农民日间劳作,会将多数案件安排在傍晚,法庭设在了村委会小广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傍晚法庭”。这种就地立案、现场开庭、现场调解、当庭结案的审判方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肯定,“傍晚法庭”也成为香日德法庭一张亮丽的名片。
智慧法庭——
多元渠道解民忧
“原告杨某峰和被告杨某新合同纠纷一案,双方是否同意本院主持调解”“同意”……这是今年4月,西宁市城北区法院廿里铺法庭法官张晶通过移动微法院隔空调解案件的一幕。
“上述协议不违反规定,本院予以确认,双方当事人同意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后即产生法律效力。”
随着被告在移动微法院远程签字后,该案顺利调解结案。
为群众解忧,让正义提速。“互联网+”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日渐凸显,通过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解纷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解纷需求。
据廿里铺法庭庭长张永平介绍,近三年,法庭年均受理案件1209件,成为全省受理案件最多的派出法庭。今年上半年,法庭就受理案件1306件,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220件,调解成功97件,调解成功率44.09%。
人民法庭持续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推出便民高效新模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越来越强。
今年4月,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张某、范某等12名农民工拿着诉状走进平安区法院三合法庭,诉称唐某拖欠劳务工资12.18万元多次索要未还,他们从互助县跑到53公里外的平安区起诉。为减轻诉累,降低诉讼成本,缩短办案时间,法官将案件推送至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诉前调解。4月12日,经专职调解员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该案得到圆满解决。
记者了解到,海东法院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法庭倾斜,相继完成多项信息化升级,并在全省率先启用审务通系统、庭审智能巡查系统、执行查控系统和送达留证系统,辖区21个法庭全部实现数字法庭网络化。
创新法庭——
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法庭服务水平,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辖区一镇一办16个村委会及11个社区聘任27名司法联络员,将法庭工作延伸至各村委会及社区,实现审判服务全覆盖。”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法庭庭长刘立向记者介绍,周边几个基层法庭都设立了“午间法庭”“假日法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司法充满温度。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人民法庭是法院处理纠纷案件的前沿阵地,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
今年4月,互助县台子法庭的“老刘调解室”、双树法庭的“驻村调解室”相继挂牌,为当事人提供了耗时短、手续少、成本低的简便解决纠纷渠道。“驻村调解室”挂牌仅一个月时间,4名调解员调处纠纷82件。
人民法庭在审理案件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人民陪审员及辖区村、社区的诉讼便民联络员,挑选典型案例到乡村、集市、厂区现场开庭以案释法。通过案件的公正审判和释法析理妥善处理矛盾,使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西宁各地法庭还积极协助村委会进行“共建村”梳理与村民自治管理相关的“村规民约”,指导各村开展乡村法治文化建设。
格尔木市法院河西法庭结合辖区少数民族聚居情况,设置“双语服务岗”和“为民办实事服务岗”,为辖区内少数民族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翻译等服务,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