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院网讯 聚焦一地六县“新战略”。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省际交汇区域地位更加凸显。以位于宣城境内的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即白茅岭)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江苏溧阳、宜兴,浙江长兴、安吉及安徽郎溪、广德,形成了沪苏浙皖唯一无缝对接的“长三角之心”,“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应运而生。
作为合作区建设重点谋划的产业之一,高斯特车辆部件有限公司坐落于“一地六县”广德新兴集中发展区内。一年前,这里还处于长期停工状态;一年后,新生的企业就已达到年产值2亿元。
“这与广德法院的积极作为密不可分。”公司负责人李斌表示。
因涉多起诉讼执行案件,2018年8月,高斯特公司申请“执转破”。案经审理,于2019年1月将公司整体资产挂网拍卖,后由博朗科技有限公司、弘毅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竞买成交,并分两次完成债务清偿。广德法院协助竞买人先后解决了2000万资金缺口、涉税、过户等一系列问题,2020年6月,停滞了近四年之久的厂房再次响起了机器轰鸣声。
“全市法院把服务保障‘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新情况、新问题,找准结合点、着力点,不断更新司法理念、优化司法服务。”宣城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钱明树提到。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今年年初,宣城中院联合广德、郎溪法院共同成立了服务保障合作区建设的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专门的调研组,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服务保障“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意见》紧紧围绕合作区建设的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重大任务,结合审判工作实际提出了建设“一地六县”合作区巡回法庭、挂牌“一地六县”司法协作联络办公室等18条具体明确的司法对策,落实落细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在市中院的统筹部署下,各法院谋定后动、主动作为。广德法院强化破产重组审判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土地清理力度,释放土地资源千余亩,为合作区建设重点部署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项目落地生根提供有力保障。2019年12月,郎溪经开区进入国际级经开区培育期,同月,郎溪法院抽调三名员额法官在经开区成立产权保护巡回法庭,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集中管辖上海白茅岭地区民商事案件工作机制落地落实。
打造执法办案“同城化”。
“我不躲了,你们法院就像是织了个大网,在哪都能被你们找到,我想分三次返还王某某的借款”。被执行人郭某看到执行法官的那刻,叹了口气说到。
今年4月,浙江安吉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郭某,抱着“躲到外面就不会被找到”的想法的跑到广德某乡镇的一家工厂内,准备过起无人打扰的“悠闲日子”。然而,没多久,广德法院便协助安吉法院很快找到了被执行人郭某的藏身之地。经沟通,被执行人郭某与申请人达成了执行和解。
“虽然广德、安吉两地很近,但隶属于不同省份,以前请求协助需要层层上报进行协调,时间一耽误,可能被执行人就又躲到别处去了,但现在十分方便。 ”广德法院执行局局长王海说。
高效的协作来源于机制的顺畅。早在2018年5月,由广德牵头,宁国、郎溪法院与江苏宜兴、溧阳以及浙江长兴、安吉法院签订了《苏浙皖毗邻地区七法院破解“执行难”合作协议》,共同构建长三角跨区域联动执行新模式,成为长三角执行协作的“源版本”,共协助化解各类执行案件680余件,荣获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先进经验。
协作并不止于此。多年来,几地法院一直努力形成合力,紧紧围绕协同发展总要求,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前进,深入调研,积极探索。
2019年11月,绩溪法院与浙江临安法院签署司法协作合作协议,在各自法院分别设立“司法协作中心”,用以接待对方法院来人、来函,提供车辆、人员等后勤保障,并每年召开浙皖边界司法协作年会,实现有效资源互补。今年3月,广德、宁国法院与安吉法院签署了皖浙边界法院司法协作协议,在民商事案件跨域立案、委托送达、委托调查取证、管辖权协商等方面开展深度司法协作,同时建立司法协作联席会议,定期会商。
实现跨域互助“零距离”。
2019年10月11日,在泾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一处放有“长三角地区跨域立案”牌匾的窗口前,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向400公里外的南通市海安法院发起跨域立案。十分钟左右,对方即进行了远程接收、在线审查并当场立案。
这是全市首例跨省立案。早在全国法院开通跨域立案系统之前,宣城法院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司法需求,已探索开展了长三角地区的跨域立案工作,全市法院完成跨域立案391件,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跨域立案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了。”宣城中院分管诉讼服务工作的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孙立志介绍说,除了在各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跨域立案服务窗口,还可以采用中国移动微法院微信小程序等形式,使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跨域立案。
高效便捷并不仅仅体现在立案方面。今年1月22日,宣州区法院受理了一起合同解纷案,时值春节疫情防控重要时期,案件两被告身在浙江,承办法官在多次联系无果后,委托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法院迅速送达了诉讼材料和完成了财产保全,两被告主动联系原告达成调解协议并积极履行了给付义务。
目前,全市法院在一站式送达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与沪苏浙等周边地区法院开展协助送达等机制,有效化解“送达难”的制约,节约了司法成本,提升了审判质效。
界,交流无界。近年来,宣城法院还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不断深化与周边沪苏浙法院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各类司法协作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常态化交流等机制,联合举办各类论坛、业务培训班等,推动司法能力协同提升。
“各省相邻法院负责人定期齐聚一堂,相互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共同破解难题,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2020年11月,绩溪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俊在参加皖浙毗邻县(市、区)建设平安边界第十四次联席会议时表示。
筑牢绿色创新“双屏障”。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保护区众多。位于宣城市宣州区黄渡乡杨林村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的一个。
2018年9月30日,宣州区政府基于中央环保督查及“绿盾2018”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要求,向位于扬子鳄保护区内的恒泰金属铸件有限公司发出限期拆除公告。在黄渡乡政府支付了400万元补偿款后,双方对剩余补偿数额有异议,恒泰公司诉至法院。2020年5月,宣城中院作出一审判决,责令区政府对恒泰公司作出补偿决定,并驳回恒泰公司其他诉讼请求。
“我们一方面支持区政府责令退出保护区的行政行为,有利于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判令区政府作出合理补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合法权益的平衡。”宣城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负责人谢贞表示。今年2月,该起案件入选全国法院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地处长三角,环境资源的司法保护意义更加深远重大。早在2015年6月开始,全市法院均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庭,近年来共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585件,旌德法院更是打造了全省首个“两山”巡回法庭。
多地联袂偕行,方能彰显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澎湃合力,才能构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环资保护司法屏障。
2020年10月,宣城中院与上海三中院、杭州中院、嘉兴中院、湖州中院、南京中院环境资源法庭联合签署了《长三角环境资源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实施细则》,建立跨域重大环境资源案件移送审理机制,共同构建司法资源共享、突出问题同治、协调机制同立、工作举措同商的长三角生态环境审判新模式。
“推进长三角高更质量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钱明树表示,在司法担当作为上,宣城法院既要筑牢生态法治屏障,也要为创新发展赋能。
今年2月26日,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夏淳婷专程从上海赶到宣城,将一面印有“司法公平维护正义,知识产权保护先锋”的锦旗送到法官手中,感谢为企业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28件,并联合市监局出台了《宣城市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协同保护工作方案》,主动与企业对接,开展各类涉企知识产权宣讲报告、交流座谈等,积极回应各类创新和开放主体的司法关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