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王霞 赵林
11月2日,第八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暨前海国际人才港招商推介大会在前海合作区举行。本届大会以“潮起前海湾、扬帆新高地”为主题,为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深化深港人才合作和服务“双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开启前海“人才篇章”。图为正在建设中的前海国际人才港。(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特邀嘉宾
陆 明 科技部党组成员
胡海岩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
吴建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我们该如何理解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如何看待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展望未来,如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
记者: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到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将“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纳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一系列部署举措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我们该如待看待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陆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比如,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2015年的第29位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协力攻坚,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合成生物学等重要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
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人才发展仍然存在着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国际一流领军人才匮乏、高精尖缺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不足、组织动员机制不完善以及人才政策协同不够的问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空前激烈。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都对科技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主线,以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链条一体化部署为重点,统筹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构建具有制度优势的科技人才制度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吴建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的规律,提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非常具有远见性。比如,着力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建擅长产出大成果的“高端教研”+“高端工程”人才队伍,协同创新,引领计算系统关键领域的研究,有利于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计算系统生态环境,推进面向世界一流和国家急需的科研工作。
记者:当前,人才工作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胡海岩:我们需要把人才工作放到国际和国内发展大局来分析,进而充分认识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从国际来看,我国人才工作深受中美战略博弈、全球新冠疫情、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国际竞争合作关系和全球化新格局的影响。在全球化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我国未来的人才工作任务需要从单极的、主要面向发达国家的引才思路向多元化、多极化、面向全球的人才引进转变,甚至要从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进行交流的青年科技人才做起。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亟须人才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目前,我国科学家中能提出新学说、开创新学科、具有世界重要影响者为数不多,制约着我国基础研究跨入世界一流。在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我国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缺口很大,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数量、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足,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转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些都需要久久为功,下大力气解决。
吴建平:我认为,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可以概括为“深水区”“无人区”“竞赛区”。第一,人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目前,我国人才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矛盾阻力错综复杂,利益纠葛千头万绪。想在“深水区”里逆流而上,就要敢于冒险,不仅要啃“硬骨头”、抓“牛鼻子”,还要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陈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
第二,科技前沿规划进入“无人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一些领域的科技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有的还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跃升。未来科技前沿方向的规划将进入“无人区”,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将越来越少。当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的区域,如果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闯劲,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胆识,就难以在科技前沿留下脚印,并占领一席之地。要想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只有“敢为天下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作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被“卡脖子”。
第三,全球环境进入“竞赛区”。在当今国际环境中,部分敌对势力视丛林法则为圭臬,把中国当做竞争对手,并妄图阻挠或中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其他各主要经济体也均在持续加强与完善国家顶层科技战略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全球环境已经进入“竞赛区”阶段。谁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抢占了全球发展的制高点。
记者: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陆明: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治站位,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牢牢把握2025、2030、2035、2050这四个时间节点,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强大动力、思路举措,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抓出成效,以“第一资源”强化“第一动力”,以人才强、科技强支撑国家强。
二是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人才并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切实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强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引进用好人才创造条件,提升全球一流人才吸纳承载能力。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推进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指导意见的落实,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科研人员松绑,保障科研人员科研时间,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深刻把握战略科学家的内涵和定位,坚持实践标准、长远眼光,坚持第一线、主战场、大兵团、大成果,大力发现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组织体系改革,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用好用活各类科技人才。
四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突出价值引领,加强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带动,广泛宣传具有家国情怀、潜心研究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增强科技人员的职业荣誉感。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保障科技人才合法权益,着力营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担当奏响科技强国的时代强音。
胡海岩:我认为,需要从加强人才力量统筹、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保障、人才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改革。
第一,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强人才力量统筹。我们应更好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规划,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打破单位间界限,统筹力量,形成合力,解决关乎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第二,遵循人才成长和流动规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人才引进上,要适应人才全球流动的趋势和特点,通过设立人才“高地”、人才“特区”等方式,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
第三,全方位加强优秀人才的自主培养。在新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未来发展迫切需要自主培养的优秀人才。新一代优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能够横跨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开展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还需要有战略性思维、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不仅是大学的使命,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要有紧迫感,而且要有长远谋划,持续发力。
第四,要重视人才成长的基本保障。当前,中青年学者面临的竞争压力、经济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等过高,催生了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负面行为。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在市场经济下新的保障机制,使中青年学者安居乐业,专心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工作。
第五,要将人才工作置于全面提升我国创新能力,优化创新体系,完善体制机制的工作中。通过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等多措并举,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障碍,建立与世界顶级学术机构接轨的先进制度和创新文化,培育人尽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环境生态。
吴建平:我有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能力,着力提升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成就感,推动“立德树人共同体”建设。第二,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课程体系和我国学术、产业实际,梳理核心课程知识点,瞄准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面向重要学科方向的赛课结合培养机制,推动课程育人、竞赛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全息育人体系”建设。第三,紧扣学科发展内在规律,进一步优化科研布局,推进面向世界一流和国家急需的科研工作,持续提升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11月18日理论周刊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