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东北部距离城区84公里的桐梓派出所,是武隆区最偏远的一个农村派出所,一直担负着桐梓镇、土地乡、接龙乡“两乡一镇”的社会治安管理任务,辖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居民2.7万人。近年来,桐梓派出所采取用好“矛盾化解机制”、用好“全民普法机制”、用好“放管服机制”的“三用好”工作法,创新辖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辖区的“小平安”促进边界的“大平安”,辖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稳步上升。
用好 “矛盾化解机制”
有效防范社会风险
针对辖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武隆区公安局桐梓派出所布建多层级矛盾纠纷信息收集机制,以村为片区、村民小组为点,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积极组建社情民意收集网络,明晰信息组织架构,明确人员安排,建立集司法、党政为一体的信息交流互通机制和“逢十研判机制”,定期会同乡镇平安建设等部门,对婚姻、财产等类别矛盾纠纷高发的6个区域开展重点排查,并主动提前介入、及时化解,化解率达95%。
同时,建立“多位一体”矛盾调解机制,在广大农村区域实行民警驻村制度,积极组建“村支两委会成员、本村德高望重的新乡贤、第一扶贫书记、政府驻村工作人员、退休老干部”等为成员的村(居)一级调解委员会,负责该村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镇政府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司法所、派出所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二级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镇上重大矛盾纠纷统一调处。近年来,辖区矛盾纠纷呈逐年下降趋势,年下降率达80%。
桐梓派出所还充分参与并在桐梓镇檬子树组率先建立法治大院,调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推广“大事”政府快办、“小事”村上协商共办、“私事”群众自办的工作格局,稳步推进群众说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合理办事、民主评事的“五事工作法”,受到该组居民普遍欢迎,群众参与度达100%。
用好“全民普法机制”
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群众如果缺乏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淡薄,遇到矛盾纠纷时就可能做出一些无意识的违法行为。”桐梓派出所负责人介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所通过强化普法宣传力度、畅通警民链接渠道、加大违法犯罪打击三项措施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该所整合多方力量,成立普法宣传工作小组,在辖区内强化普法力度,增加普法内容。在进行农村户籍业务、电信诈骗防范、扫黑除恶、民转刑典型案例宣讲的同时,增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宣讲力度,极大提高了群众对普法网的关注率和民生警务的关注度;积极利用院坝会、群众工作座谈会等方式率先对桐梓镇6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余个乡镇企业进行“全覆盖”,累计开展现场普法5000余次;针对农村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尤其是老年人电动用车问题等开展专项行动4次,累计下发交通宣传资料2000余份,近两年来,辖区交通事故率下降至30%。
建立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驻地法庭等相关单位责任分工协作机制,实行民情分流,对涉及派出所的刑事治安案件,由派出所负责办理,民事纠纷和法律服务由司法所和驻地法庭办理,民生方面及其他方面由政府解决,多部门通力协作,联合处置,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得到提升。
桐梓派出所还立足职能,坚持以打促防、打防并举,积极运用“雪亮”工程,策动党委政府在辖区主干道、重点部位、重要居民区、重要道路交通路口等增设监控镜头,并接入派出所开展视频巡查,积极发挥农村治保会等力量加强巡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扩大违法犯罪线索收集来源,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对辖区的治安乱点实行挂牌整治。近年来,辖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下降率均达60%。
用好“放管服机制”
提升群众满意度
“以往辖区最偏远地区的居民到派出所来领取身份证和户籍证明往返需要一天的时间,办理户籍业务更是困难。”派出所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一情况,派出所通过优化服务渠道、助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桐梓派出所主动搜集辖区无户口人员,对出行不便的老人群体、残疾智障人员、留守妇女儿童、困难家庭人员以及需要帮扶帮教的特殊群体,主动上门办理户籍手续和送证到家,并为学生办理身份证开设绿色服务通道。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办证难的问题,该所进一步简化手续,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为在外务工人员快捷办理各种证件、证明,年均办理200余件。
此外,该所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企业志愿者、群众志愿者,把服务扩展到户到企,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对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企业,主动为其配置企业法律服务专员10余人,提前就工程实施中涉及群众、政府的水土电汽等资源问题进行合理规划,鼓励企业投资生产,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困难群众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