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
1月10日,《法治日报》法治版刊发了《精准把脉问诊筑牢制度红线 贵州都匀强戒所连续20年实现“六无”目标》的文章。
全文如下:
精准把脉问诊筑牢制度红线
贵州都匀强戒所连续20年实现“六无”目标
都靠过来,我给大伙儿读一封信。”《新闻联播》结束后,贵州省都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都匀所)二大队民警兰方富说。
“我叫李阳,曾经是这里的一员,算一算,离开这里快3年了。我现在过得很好,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我相信在戒毒所的这段时光,仅仅是你们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弯路,未来的人生路只要努力拼搏,你们一定会过得更精彩。”
据介绍,都匀所每年都会收到很多这样的来信,民警会选择一些读给戒毒人员听,以此鼓励他们重塑信心。
都匀所党委书记、所长李瑜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通过精品化打造‘管、教、就、医’都匀特色戒毒创新模式,全力保证每一名戒毒人员在离开强戒所后,都能有一技之长,并成为守法公民,然后再用这些戒毒成功的案例感召和教育戒毒人员,让他们燃起希望之火。”
截至今年1月,都匀所连续20年实现“无毒品流入、无戒毒人员脱逃、无戒毒人员非正常死亡、无所内案件、无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疫情”的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安全管理“六无”目标。
一人一策有效教育管控
“他是我们民警的榜样,戒毒人员在他面前,没有一个不心服口服的……”蔡利明在大家口中是不苟言笑、做事严谨的老同志。
“能一次次成功化解打架斗殴苗头事件,离不开每一位民警的辛勤付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都能平平安安,越来越好。”蔡利明语重心长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服强戒决定、家庭变故、对场所依法管理抱有抵触情绪、因长期吸毒导致精神行为异常……这些都是戒毒人员刚入所时常见的不稳定因素。为防止由此可能造成的不服从管理、打架斗殴和自伤自残等违纪行为,管教一线民警不放过任何细节,认真梳理戒毒人员社会经历,及时开展精准研判,同时在摸排人员思想动态方面占据主动,以“一人一策”方式制定有效的教育和管控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挥人防、物防、技防综合效应,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长效机制。
“我们始终以敢于担当,变化变革为己任,立足一个‘新’字,将‘新理念、新举措、新作为’融会贯通,不断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确保戒毒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李瑜说。
创新举措提供医疗保障
“今天感觉怎么样?”“还是老样子,现在血压比较稳定。”
这是都匀所生活保障和医疗康复科民警陈胖才与一名高血压戒毒人员的对话。随后,陈胖才对病区的患病人员逐个询问,搞清楚他们的病情、作息时间、饮食等。
“我的责任是双重的,因为我既是救人的医生,又是育人的警察。”陈胖才对记者说。
据介绍,都匀所以医联体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戒毒医疗社会化路径,在全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率先创建了戒毒场所+当地党委政府+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113”戒毒医疗模式,实现专业医务人员派驻,分别与驻地社会医院、黔南州精神病医院、省戒毒康复医院建立了戒毒医疗联合体,实现特殊疾病有效治疗和打通救治绿色通道。在当地公安部门支持下,该所在都匀市人民医院设立了戒毒人员住院治疗专管病房,有效弥补了场所医技力量薄弱短板,克服了实现应收尽收的最大障碍,为病残人员收戒提供了医疗保障,有力维护了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形成一体化工作机制
刘冀鹏一家三代有14人在贵州省各监狱、戒毒场所工作。2020年1月25日下午,作为分管管教的副大队长,刘冀鹏安排好戒毒人员春节期间的各项工作后,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从都匀赶回平坝老家和家人团聚,刚到家不久,他和父亲的手机几乎同时响了起来,都是各自单位召回的指令,因为工作性质本来就聚少离多的他们,只能匆匆告别,而后便驱车踏上了返岗的“逆行之路”。
其实,都匀所还有很多像刘冀鹏这样敢于“逆行”的战士,是他们的默默坚守确保了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疫情发生。
据介绍,都匀所值班民警每天都会常态化分组对戒毒人员宿舍、生产习艺车间、食堂、教学楼、围墙周界等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安全大检查,以筑牢安全防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所一边是紧闭的铁门,一边是有序建设现场,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进行着,而这得益于都匀所的一盘棋思想,打造精细化管理方式,精准化施策,推动了全所各项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贵州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戒毒局局长张卫国表示,都匀所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强戒所精准把脉问诊、筑牢制度红线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守担当。该所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积极推进联动执勤模式和风险点防控责任倒查机制,确保了场所内的平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