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法,化繁就简,简中有道。在太极拳发源地温县,年受理案件逐年攀升,曾长期在万件以上。近年来,温县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强化诉调对接,通过“无讼”村创建,探索出一条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的新路径。2018年以来,民事案件数从6366件下降至去年的4570件,减少近2000件;诉讼案件也由全市第一,下降至全市第三。循着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受一下该院的“发劲”所在。
多元布局 精准用力
“对我们家来说,贼大的麻烦没打官司一股脑给解决了,真是出乎我们想象!”近日,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受害人冯某在温县道交中心拿到赔偿款后,连声称赞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工作人员。
去年5月,吴某驾驶机动车从温县太行路与行人冯某发生碰撞,造成冯某受伤,吴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受损,经交警部门认定,吴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冯某出院后,多次找到吴某讨要赔偿未果,为尽快得到赔偿,冯某通过“道交一体化平台”申请调解,温县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调解员刘燕在接到冯某的申请后,第一时间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告知双方权利和义务,采取“背靠背”的方式仅用两天就促成双方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吴某一次性赔偿冯某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损失共计5万元,并在10日内支付完毕。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该院在诉调对接、诉前调解上精准用力,着力构建“1+2+3+N”解纷模式:确立一个核心。确立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的核心地位,将全县16个调解组织、45名专职调解员纳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线上线下委托委派案件,运用调解平台和微信群实现全面管控。打造两张名片。将道交一体化处理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为两个延伸触角,靠近纠纷多发地、专业调解组织,就近、联动、集约化解各类纠纷。构建县、乡、村三级解纷网络。在全县设立18个乡级诉调对接工作站,262个村级诉调对接工作室,各业务庭对口指导各工作站多元解纷工作。打造行业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与县政府、总工会、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结合,先后成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中心、劳动争议调解一体化处理中心、家事调解中心、金融纠纷调解委员会等,实现类案纠纷、行业纠纷高效化解,做到矛盾纠纷集中分流、统一管理,前端调处一批。2021年共委派案件3295件,调解成功1482件,调解成功率44.98%,较2020年增加215件。
“嵌入”化解 聚集合力
原告张某因与被告慕某因感情破裂提出离婚诉讼请求,张某起诉至法院。温县法院赵堡法庭法官对原被告双方进行了调解,双方均要求离婚,但对子女抚养和共同债务问题有较大分歧,难以达成调解协议。
此后,法庭将该案委托给驻法庭调解员进行调解,因调解员为当地居民,对双方情况比较熟悉,便联系到被告的姑姑,通过亲情做双方思想工作,使原被告均作出让步。最后,在调解员和双方亲戚的共同调解下,原被告很快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配达成调解协议。法庭当场为双方出具离婚证明书。
此起纠纷借助驻庭调解员身处乡村知民情、悉民意的优势高效化解,是该院推进社会联动,实行纠纷“嵌入式”化解的生动案例。通过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模式,实行“总对总”对接,搭建人民调解平台与工会、发改委、人民银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机构的联系桥梁,采取系统对接机构、人员入驻相结合的方式,畅通线上线下调解的诉调对接渠道,探索调解员嵌入团队模式,将专职调解员嵌入人民法庭、速裁团队、家事团队和金融调解委员会,形成“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书记员”的模式,对调解员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予以司法确认,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减轻群众诉累。2021年以来,“嵌入式”各类专业纠纷829件,调处金额1200余万元。
重心下移 多点发力
“就像打太极拳一样,必须下沉重心,身体才能达到平衡,才能练好拳,基层法官只有下沉下去,深入群众,矛盾才不易上交。”有着20多年人民法庭经验的老法官杨建都深有感触。
该院建立和完善《诉调对接分包联络机制》,实行“一村一法官”分包联络制度,法官下沉一线,对接乡镇司法所和专职调解员,做好纠纷排查化解、指导调解等工作。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制定了《人民法庭与基层组织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法庭与各乡镇、司法所、派出所每月召开矛盾纠纷排查例会,对辖区民事纠纷类型、潜在群体性纠纷进行汇总研判,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稳控。优化诉调对接中心与各调解组织的联系,制定《诉前调解流程规范》《诉前调解工作的管理规定》《诉前调解指导意见》《关于“无讼”村(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各项制度,实现无缝衔接。每年通过向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发送司法《白皮书》,印制案例汇编、举办法律知识培训,联合县平安办定期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万人成诉率排名,协同县司法局对业绩突出的专职调解员进行表彰,增强基层自治能力,做好源头防控,“浸入式”事前防范一批案件。
古人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温县法院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挺在前,持续加强与多元解纷力量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健全完善诉调对接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更加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及时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