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隔离点执勤的这些天,不自觉的想起了看过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陈岩石讲的党课。战争年代,陈岩石为了申请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特权”,他临时虚报了两岁,火线入党,顶着枪林弹雨冲到敌人的碉堡下,光荣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我也是幸运的,因为在疫情来袭时,我通过向局党委申请,获得了一个民警的权力,那就是可以冲锋在防疫的另一个前线-集中隔离点。
入党是为了什么,从警是为了什么,我始终没有忘记。特别是从4月2号开始,我来到窑口隔离点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直为能有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机会,而感到骄傲。
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对于被隔离的人,我更多的是理解、同情。一次巡查,正巧看到一个人跑到楼道伸懒腰。这是在屋里待急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往往是远远的就开始喊他回屋。理解归理解,跟人能讲同情,可跟病毒,又何谈同情呢?一时侥幸,谁又能保证平安无事呢?更何况隔离点,本身就是红码、密接的聚集地。
我站在楼下,一次次呼喊,一次次的提醒。“即便你是健康的,可是谁又能保证你的邻居是健康的呢?请不要出门,不要出门”在一次次提醒下,逐渐改变人们的麻痹大意,让人们警惕起来,不再出屋。
在隔离点,民警的心态和隔离人员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心理准备的主动而来,一个是毫无防备的被动隔离。不安和焦躁是隔离人员的常态,生活的不习惯更容易导致一次次的爆发。
“我的孩子不能吃辣,给我们做鸡蛋羹”
“我实在是待够了”
“我看手机看的头晕”
“有没有零食?水果?”
“水龙头坏了,快来修。”
这些生活小事,看似不归民警管,但往往归民警管的,又何尝不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爆发出来的呢。隔离点的安保,只有让群众安心,才能做好。
我跑到楼下呼喊:隔离只是暂时的,只有经过这短暂的时间,才能确定大家是安全的,以后才能更放心的生活。
我一遍又一遍的喊话,特别是身上的肩灯,在这隔离点内闪烁,好像一盏明灯,照进群众的心里,让群众看见民警,听见民警,日复一日,让群众知道民警始终都和大家站在一起,同其情,共其危。用自己热忱的心去安抚一颗颗不安的心。打动的是隔离群众共同抗疫的决心和定力。
共同抗疫,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席,隔离点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疏忽。最让我不放心的,是这里面隔离了一个流浪人员小李,小李因为智力和精神问题流浪至寿县,碰巧又赶上疫情而被隔离。由于状态不好,成了重点关注对象。他自己用不好体温计,体温数值总是“不对劲”。平时交流,往往也是上一句还好好的,下一句便不知所云,每天都在吵着要出去。
但无论小李是怎样的,在这里,就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尊重每一个生命,给于每一个人应有的尊严,是最起码的要求。
我尽一切所能,安抚这名流浪人员。与他交流虽然不同于普通人,但日复一日的沟通,小李逐渐对我产生了信任。安抚他,也在不经意间,成了我每日必修的功课。一日,因为好几十人的隔离同时到期,要一起解除。还在继续隔离的人们都伸头出来看。我第一时间想到小李,赶快跑到窗下。果然,小李听见有人可以出去,焦急得不行,见“老熟人”民警来了,不断吵着也要出去。
我理解小李,他本来就比一般人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还在屋里待了这么多天。只有先让他自己把情绪释放出来,才好安心。小李戴着口罩,见有听众,便不断的说着“他的故事”,我则站在楼下听他说,直到说得精疲力尽,此时的小李早已没了开始的急切,也不再焦躁。我见状,这才用暖心的话语,安抚起小李。这个办法果然见效,很快小李就听从“老熟人”的安排,同意“过两天再走”。
日复一日,每天都是我到楼下问候小李,等到后来,突然有一天小李开始关心起我来,向我问候“你也要注意安全啊”。小李不同于常人,因为这一句普通的问候,瞬间让我感动,也让我安下心来。
在隔离点工作的日子里,除了陪小李说话,我还坚持巡查,因为我知道,很多隔离人员,总是一开始小心,时间一长就容易疏忽大意。别人可以大意,但我不能,我的警惕需要时刻在线。我每天只要出屋,就坚持穿防护服,做好一切防护,哪怕汗水湿透也要坚持。虽然麻烦,但我想,任何一个人感染,都是因为最初的疏忽。疫情之下,容不得一次大意。作为警察,穿防护服巡查,更是对隔离人员的提醒。
巡查看似“小事”,但把每天的巡查做好,在我看来就是保障隔离群众的大事,是最需要坚守的事。因为感染真的就在不经意间出现。
我的警惕并不是因为我怕了,我不怕,我有我的责任。我知道,如果我怕危险就不会来隔离点。我是名警察,警察时间干长了,心中是无畏的,无畏这么多年,早已为一种习惯。挺身而出,也早已成为本能反应,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我只会向前冲,不然,对不起这身警服,更对不起那一本本党课笔记。
党课笔记里总会有践行初心四个字,初心是什么?在这隔离点内,我用选择,用行动,去告诉自己,去见证自己。更愿和每一个坚守在抗疫阵地的同志,共守初心,迎来胜利。(寿县公安局 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