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的有关情况。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负责人李剑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增强,营商环境优化持续发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报告》分析了2021年国际国内形势,呈现了各地、各部门在统筹协调、法治建设、重点整治、司法保护、监管创新、宣传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新进展,阐述了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度、扩大市场准入开放度、增强市场竞争公平度、提高政务服务满意度方面的新成效。
发布会介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显示,半数以上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足够好”“非常好”,这在历次调查中尚属首次。
“人民法院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激励科技创新、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
李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一年来,人民法院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效,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李剑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有关情况。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制定关于惩罚性赔偿、药品专利链接、植物新品种、反不正当竞争等司法解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深化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管辖的司法解释,合理定位四级法院审判职能,优化管辖布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同时,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改革,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三是推动构建大保护格局。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签署备忘录、共享数据、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化部门协同,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制定关于种子刑事审判指导意见,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年行动,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四是调查研究新问题。通过司法裁判,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法律适用问题。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出台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的三大规则,完善互联网司法模式。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推动知识产权审判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还就加强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版权保护环境、冬奥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水平、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记者 乔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