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黄某,下面按照以下步骤先扫描二维码再下载安装这款非羁码APP,并完成注册和登录。”
“好的,检察官。”
这是荆州市沙市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对犯罪嫌疑人办理取保候审过程中的一幕。
为深入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有效降低诉前羁押率,近日,沙市区检察院在对一起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后,借助非羁押码的运用和非羁押监管平台的支持,开展取保候审后的电子监管,这也是该院积极探索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一次积极的检察实践。
不同于以往变更强制措施后的口头传唤、电话抽查等线下监管方式,此次在办理取保候审时,会要求被监管人使用自用手机扫描非羁押二维码,下载非羁押APP,注册并绑定个人信息,APP捕捉个人信息后自动上传汇总至非羁押监管平台。
在安装现场,检察官充分释法说理,对“非羁码”的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嫌疑人在自己的手机上完成了下载安装APP、注册认证、人脸和指纹识别录入、日常打卡等一系列操作流程。随后,检察官便可通过手机端远程监控对嫌疑人进行实时监管。
“非羁押码的使用,极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提高了非羁押监管效率。”沙市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负责人刘晓杰谈到。非羁押码装载于手机中,被监管人可以利用自有手机进行安装下载,系统安装的适配度和推广度高。同时,它区别于手环、脚环等外露式监管设备,丰富了非羁押措施监管手段,在充分保障被监管人的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的同时,有利于促进非羁押人员及时回归社会。
在取保候审期间,被监管人只需每天通过人脸识别登录APP,确保是被监管人本人登录使用手机和打卡;通过指纹识别、虹膜和录音录像等方式开展活体检验,降低代签风险;检察官通过手机扫描监管二维码,下载监管APP,在手机端远程监控被监管人每日行动轨迹,打卡情况,并就外出审批、日常传唤、通讯联络等开展线上工作。
“我们通过后台配置了各类非羁押行为得分权重,当监管得分低于设定值时,系统自动变更人员状态并提示相关监管人员。当非羁押人员离开限制活动区域或进入重点区域时,系统同样会进行报警提示。”沙市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负责人王娟介绍说。
为有效规避“人员脱管、逃脱”等司法风险,该系统集成覆盖全国的电子围栏和重点监管区域等预警功能,自动识别被监管人离开监管区域、进入禁止区域以及关闭设备等行为,自动告警。同时,被监管人被纳入监管后的日常表现实行评分制,满分100分,根据被监管人参与日常打卡、接受随机抽测以及遵守日常规定的程度由系统自动加减分,并根据得分情况将被监管人的非羁押码分为绿码、黄码和红码三个档次,分数过低将被重新评估非羁押适当性,并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一直以来,对取保候审等非羁押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是困扰着司法机关的难题。沙市区检察院坚持能动履职,先试先行,积极加强与沙市区公安分局在非羁押电子监管措施的联合探索,在荆州市率先推广非羁押码的使用,截至目前已对130余名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开展线上电子监管,适用人员无一脱管,极大地提高了对犯罪嫌疑人非羁押监管效果。
非羁押人员监管平台的应用,是科技赋能检察工作的重要方式,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进一步节约和优化司法资源,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一步,沙市区检察院将联合沙市区公安分局共同出台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非羁押监管平台的使用,助力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向纵深推进。(来源:鄂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