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是解决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任务,是防范社会救助漏底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困难群体需求从生活有保障向帮扶有品质转变的特点,坚持多管齐下、多线并联,争取各方支持,汇聚各方资源,积极推动建设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建设,做到及时发现、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访”与“找”相结合
问需低收入群体
运用天津民政“筑基”工程入户357万户家庭的大数据分析成果,聚焦政策边缘户和分散供养特困对象中的重残重病人员,我市民政部门将疫情期间推行的“早看窗帘、晚看灯”“敲敲门、拍拍窗”老街坊探望模式,融入“走家入户送温暖、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组织街乡镇干部和社区网格员带领楼门栋长、村民小组长和志愿者,入户走访3.97万户困难家庭,通过上门问需送政策,主动找到特殊困难群体,让“沉默少数”打开房门、敞开心门,切身感到党和政府救助政策的温暖。
通过入户走访,民政部门将9453名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常规保障范围;发放临时救助金1.06亿元,救助4.19万人次;发放“点球式”救助金845.06万元,救助2703人次,有效兜牢民生保障安全底线。
“防”与“救”相结合
完善快速救助机制
市民政部门树立事前预防与快速救助相结合的理念,打造立体式救助体系。
抓宣传进村入居,在主动向社会公布市、区、街乡镇三级困难群众求助热线基础上,将“我求助”事项纳入12345政府服务热线,在线上线下媒体广泛宣传天津救急难“社会救助直通车”微信码,在全市各社区(村)公开栏显著位置张贴社会救助政策一目清、社会救助指尖申办流程,让群众在没遇到困难时就知晓有困难找谁办、怎么办。
抓信息监测预警,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了“金民工程”本地化设计和测试,与天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二期工程、天津救急难信息系统合并搭建低收入人口信息监测平台。其中,“金民工程”将于近期启动运行;天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二期建设已完成立项评审,拟增设异地业务办理、返贫监测预警、移动应用服务、支出型信息查询等7个功能模块;天津救急难信息系统链接困难群众移动端“我求助”、街道(乡镇)工作人员“我来救”和各区救助信息查询评估,做到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动态更新、预警处置。
“帮”与“扶”相结合
助低收入人口解困
注重帮扶解困与扶志脱困并举,加大低收入群体“物质+服务”救助资源输出。
一方面加大基层赋权增能,全面铺开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街乡镇改革,精简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特别是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就近受理、全城协办”机制,实施急难型救助24小时落地等一揽子措施,通过及时帮一把第一时间纾解突发困难,有效预防临时遇困家庭陷入致贫返贫窘境。
另一方面加强多部门资源整合,依托天津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天津“救急难”平台,先后完成对现有低保、特困人员和低保边缘户以及2019年10月以来申请临时救助困难群众基层信息梳理汇总,为充实低收入人口信息库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推进政府部门救助政策资源与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专业社工机构帮扶资源信息统一汇集,建设梯次递进、分层分类的树型救助资源库,实现政府、社会、个人“1+1+1>3”的叠加资源输出,让低收入群体心底温暖、心怀希望走出困境。目前,已完成医保救助、失业人员、残疾人等信息汇总,初步实现了部分专项社会救助基础信息互通共享。
全市民政系统将把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暖民心工程,下绣花功夫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持续脚底粘泥访民情,进一步细化困难群体常态化分类走访机制,带着“土味儿”去联系低收入群体,走进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
加快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及时开展数据比对、信息共享、常态更新等工作,实现线上线下政策快速找人。
加大精准救助力度,围绕破解救助政策“碗底高、碗边低”问题,研究出台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针对性救助政策和帮扶措施,防范漏底风险。
强化基层业务培训,以政策解读、对象认定、程序申办等为重点,开展基层经办人员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街乡镇层面救助为民解困能力,确保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在基层末端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