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要充分利用‘和平夜话’实践活动,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一线、走访入户,用‘情’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和平区委书记贺亦农在深入社区走访信访群众时强调。
自2020年7月1日启动“和平夜话”实践活动以来,和平区创新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载体,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到社区去、到群众中去,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案件约访下访,融通思想、融洽关系、融解问题、融聚力量、融入日常。32名区级领导干部到社区报到入列,7200余名党员干部走近百姓身边,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4万余件,化解信访积案70余件。
以情感人,为打开群众心结“破冰”
群众利益无小事。多解决一件信访问题,就能为党和政府赢得一片民心,为社会稳定增添一份安宁。和平区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结合深入开展“和平夜话”实践活动,扑下身子、融入群众,把解决信访问题与关心群众生活结合起来,把解开群众“心结”与打通问题症结结合起来,真正使信访积案化解过程成为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
王大爷因拆迁问题上访,在拆迁单位办理了安置房资格申请和入住手续后,又以家庭困难为由要求再解决一套单独住房。包案领导和责任单位结合开展“和平夜话”实践活动,多次前往其家中走访,面对面交流交心,及时了解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疫情期间,街道和社区主动关心,及时送去必要的防疫物资,并在其出行不便的情况下,每周帮忙采买生活用品。王大爷老伴因病去世后,拆迁单位和街道干部又数次上门慰问。一次次登门问候,一次次关心慰问,让王大爷十分感动,逐渐放下“成见”,接受了拆迁单位提出的安置补偿方案。
以理服人,为解决矛盾焦点“破题”
党员干部是不是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有没有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解决信访积案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突破口,辩证施治、对症下药。通过开展“和平夜活”,摸清现实情况和问题症结,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方案,让信访群众的心气理顺了,怨气消除了,思想疙瘩解开了,信访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007年南市街道拆迁时,张先生未能在搬迁期限内与拆迁单位达成一致,房屋被依法强制执行。张先生对此十分不满,选择走上了上访路。多年来,由于他长期在外地工作,协商沟通不便,且坚持要求高额补偿,问题解决陷入僵局。“和平夜活”实践活动启动后,包案领导多次约请张先生面谈。考虑到其返津一次不容易,有时推掉既定行程安排,和他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拆迁单位将其列为重点服务对象,采用多种方式与他联系沟通,以当年老邻居们搬迁后的幸福生活举例,引导他回归理性解决问题的轨道,并充分理解其长期在外打拼的难处,承诺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确保合理安置,让张先生充分感受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对立情绪得到明显缓解。最终,经过推心置腹交流,张先生同意在政府提供房源中选择中意的定向安置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以法为据,为化解历史问题“破局”
一些群众诉求合理,但因为历史久远、资料缺失,导致事情本来面目难以还原,完全按照现有工作流程走不通,简单套用现行规章制度解不开。对于这类问题,和平区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不局限于原有结论和常规办法,积极为解决问题寻找法律依据,通过导入司法途径、访调对接渠道等方式,为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扫清了“障碍”。
李大姐原有和平区房屋一套,1995年拆迁时签订协议,选择该地块建设开发公司购买的外区房屋进行安置。但当李大姐想申办产权证书时,发现没有购房合同等材料。为此,李大姐找到建设开发公司和拆迁主管部门请求帮助,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拆迁主体变更,历史资料严重缺失,无法找到合同、发票等材料,导致房屋权属问题无法解决,成为信访积案。
“和平夜话”实践活动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拆迁单位和建设单位走访核实、查找资料。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其他佐证材料互相印证,基本证明了产权情况,各方就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将该案导入司法途径确认了房屋权属。随后,工作人员又全程陪同李大姐到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了相关手续。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产权证,李大姐激动地流下泪水,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再三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