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邢台市清河县油坊村村民宋某与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划分问题产生矛盾,在村调解委员会调查和多次调解下,化解了双方纠纷;
有对夫妻因感情不和离婚,双方因彩礼退还问题僵持不下,村党支部书记宋宏伟以相关法律为依据,结合当地婚嫁习俗,多次上门做工作,妥善解决了双方矛盾。
“一个乡村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邻里亲朋之间难免有个磕磕绊绊。”宋宏伟说,为此该村不仅通过“两会一约”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还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群众间的小磕小碰,种种举措,使油坊村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油坊村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完善“两会一约”营造文明乡风
油坊村位于清河县东部,京杭大运河西畔,曾是大运河上的漕运重镇。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油坊村的历史遗留纠纷比较多,为两委班子处理村务村政,建设和谐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为商议红白事议。
图为油坊村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
围绕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油坊村从改善乡村社会风气入手,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乡风乡貌。该村开展了以红白理事会、乡贤评议会和村规民约建设为载体的乡风文明建设。红白理事会管理农村婚丧嫁娶事务,倡导红白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新风尚。比如在白事方面,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用佩戴黑袖章、白孝花代替传统孝衣,用电子礼炮代替烟花爆竹,取消戏班等,摒除铺张浪费的陋习,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也净化了社会风气。
该村还充分发挥乡贤评议会作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通过设置“道德红黑榜”,定期公开表彰好人好事,不点名批评不良现象和行为,揭“里子”不伤“面子”,全村上下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文明新风尚。围绕矛盾纠纷、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营造讲道德、守纪律、崇风尚的社会氛围,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逐渐在油坊村兴起。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自治
在油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油坊村不断加强村委会及其下属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民主法治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规章制度,为村民自治提供标准,使村民自治更加规范。
在落实村务公开、村务监督方面,该村设立了财务、政务公开栏,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村委会财务、政务,全面接受村民监督。对于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坚持村民自治议事原则,及时召开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会议,做到“一事一议”,如建村史馆、铺路修桥、计划生育、精准扶贫、危房改造、财务支出等问题,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有效防止了村干部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发生。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上报贫困户,放宅基地,卫生整治都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名单出来也会及时公示,让群众监督。”
图为油坊村开展法治活动分发宣传页。
为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该村通过宣传橱栏、发放宣传材料、广播等形式进行法治宣传,号召全村上下学法、守法、用法,监督村干部依法处理村务村政,全村上下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本村民主法治化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成立村调组织打造和谐乡村
“乡村是人情社会,矛盾纠纷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更加高效,做好调解工作是预防矛盾激化、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宋宏伟说,为此,村里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任,“两委”干部、治保主任、乡村能人为成员的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工作。
图为油坊村人民调解室。
该委员会成立以来,成功调处复杂疑难宅基纠纷积案10余起,及时化解羊绒欠款及其他欠款纠纷20余件,调处其他一般民间矛盾纠纷30余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均达到100%,没有发生一起民间纠纷激化案件、民转刑或治安案件,也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也不出村”。
图为油坊村党支部书记,村调解委员会主任宋宏伟正在调解纠纷。
油坊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农村社会和谐安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邢台市唯一一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油坊村也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宋宏伟说,为民服务无止境,他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的新经验、新办法,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