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荡碧波,田畴织锦绣。
行走在位于福建省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万亩制种基地的田间地头,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稻秧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农田,微风吹过,金灿灿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盎然,丰收在望。
福建省建宁县溪口镇是国家级种子产业的核心基地。而溪口镇枫元村,是传统的制种大村,全村制种面积稳定在5200亩,制种一直是村财和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当天,基地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福州中院、三明中院以及建宁法院的法官们,她们与农户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种业知识产权“田野调查”,为种企创新发展“问诊开方”。
种业强“芯”,法治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为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7月6日,福州中院相关负责人赴三明市建宁县,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调研活动,旨在提高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助力营造种业振兴良好法治环境。
据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种业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建宁县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目前也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县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10%以上,2021年全县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5.3万亩、3550万公斤,形成了“北张掖、南建宁”两大主要农作物品牌格局。
然而,近年来,由于制种农户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减产原因复杂、合同订立不规范等原因,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出现了虚报制种面积、减产责任争议、赔偿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同时,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售卖假劣农资,导致制种农户受骗减产甚至绝产现象时有发生。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如何用司法力量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品种研发与推广,驱动种业创新发展?
为此,今年4月2日,全省首家种业巡回法庭在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挂牌成立。该种业巡回法庭采取“派驻法官+巡回审理”工作模式,专门提供与种业相关的法律咨询、维权保护、诉调对接、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全方位司法服务。
“在此背景下成立的种业巡回法庭,是建宁县建立的种业振兴发展司法服务平台。”建宁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宁法院将以成立种业巡回法庭为契机,坚持需求导向,延伸司法职能,并进一步从加强种业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加强专业审判队伍建设、加强协同配合,完善种业工作机制等三个方面强化种业司法保护,持续发力,为建宁县种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田野调查”,为种企创新发展“问诊开方”
当前,正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关键期。
“育种的规模多大?”“种类有哪些?”“有哪些运营模式?”……当天,法官们一行深入田间,大家实地察看了种苗培育,与工作人员攀谈,并详细询问基地制种育种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对当地种业实行的“公司+经纪人(合作社)+制种农户”村企合作的运营模式进行了详细了解。
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在建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场关于“种业知识产权专题”的座谈会随即展开。
“希望法院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非法生产,严惩违法者,维护种业企业及农户的正当利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净化种子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制种农户利益和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种业行政监管执法与司法保护力度,维护制种户及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
“希望法院加强对种子企业维权的指导和支持,及时有效地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
现场,与会种业公司代表、育种专家畅所欲言,纷纷提出在育种创新、品种权申报、成果转化和维权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和困惑,希望能够寻求良策。
“与其说是座谈会,倒不如说是一次‘头脑风暴’,干货满满。”与会一家种业公司代表说出了在场人员的心声。
针对与会种业公司代表提出的问题,福州知识产权法庭进行现场“问诊开方”,及时有效地解决种企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提高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水平。
福州知识产权法庭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仍然存在原始品种创新水平不足、同质化育种泛滥,侵权行为极为隐蔽性、取证维权难,鉴定机制不完善、侵权认定困难等热点难点问题。
“希望种业从业者加大原始品种创新的投入,守护农业‘中国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规范使用许可的品种,守好权利边界。”对于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她还给出了三个建议。
如何聚焦一粒种子?“做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事关农业振兴大局,责任重大。”对此,福州中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今后知识产权法庭要立足司法审判职能,深入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工作;要建立健全机制,积极推动形成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力;要延伸司法职能,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宣传力度等三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力争把建宁打造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