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陕西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织密“小网格”、擦亮“小窗口”、优化“小整合”、用活“小板凳”、落实“小照料”,通过一系列精细化为民举措,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小服务”托起城市社区“大幸福”。
“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几日前,一场暴风雨刚刚停止,广电小区网格员便向社区反映,一棵大树被风刮倒,塌坏了一户居民家的煤房。没多久,就有专业人员上门处理,为居民排除了隐患。
在陕西路社区,依托网格解决问题已成为常态化。该社区共有13个居民小区,按照便民原则,划为5个网格,其中,网格长1人,网格员5人,楼栋长38人,单元长107人,实行“五级管理”,实现精细化网格管理,构建无缝覆盖、高效管理的网格治理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以网格为依托,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搭建网格化的组织体系,把党建“触角”延伸到基层末端,将党建工作和社区管理有机结合。
注重条块协同、上下联通,社区书记、主任担任网格长,社区干部任网格长的同时,将物业公司负责人、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纳入网格,分别担任楼栋长、单元长,形成精准服务和有效治理。
打造“智慧网格”,借助社区智慧平台,在全面摸排基础上,建立完善辖区居民信息档案,对每个住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对人在户在、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情况,分门别类,实行动态管理;对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社会矫正人员等重点群体,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点对点、人对人搞好服务,从源头加强治理,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解”。
织密“小网格”,在矛盾调解、平安建设、环境治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两年的疫情防控中,社区利用网格快速高效完成了流动人口排查、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居民疫苗接种等工作,保障了群众健康安全,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小窗口”承载“大职能”
走进陕西路社区院子,映入眼帘的是干净平整的路面、复古红色的建筑,绿草如茵的花坛和活动小广场。这里原为市救助站旧址,2017年划拨社区并提升改造后,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备,面貌焕然一新,设置有一部十三室,符合城镇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要求,被评定为“省级示范社区”。
“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设置党建、卫计、综治、社保等服务窗口,为辖区居民提供7大类33项便民服务。规范窗口办理流程,严格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满意度评比制等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微笑服务”活动,让居民真正享受到“一站式”的舒心和便捷。
社区工作繁杂,过去专人专责,一旦外出离岗,就会影响群众办事。对此,陕西路社区党委制定“全科社工”培训计划,通过以工代训、以老带新、集中学习、相互交流等方式,让每个社工都能全面熟知和掌握各项业务,变身“全科社工”,提供“全科服务”,让居民办事不“跑空趟”。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社区还推出“社区代办”“上门服务”。今年以来,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2610件,办结率100%。在便民服务实践中,人人都能独当一面,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能,展示了社区的良好形象。
“小整合”激活“大能量”
近年来,随着党员“双报到”工作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回”到社区。陕西路社区党总支积极整合“下沉”资源,把党组织和党员“嵌入”基层治理,筑牢堡垒增活力。
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力量,发挥其各自优势,强化政治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抓好协同联动,深入推进“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解决了水电气暖等一批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难题,凝聚起基层治理合力。
整合党员力量,一方面统筹报到党员中的机关干部、律师、民警、医生等人员,参与社区的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健康保健等工作,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指导符合条件的小区成立小区党支部,引导党员在“八小时外”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在疫情防控、物业乱象整治、环境治理中当“排头兵”,“零距离”服务居民、助力群众自治。
整合“下沉”力量同时,还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创新成立了“书记工作室”,由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副书记亲自接待群众,听取居民心声和意见建议,依托居民议事会、居民理事会、居民监事会解决问题,调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今年以来,社区先后联合1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各类共建活动24次,惠及群众820人,解决难点、热点问题5个,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1件,300余人次党员参加创建、防疫等志愿服务。
“小板凳”深化“大走访
“‘小板凳’来了,快,坐到我们这里来……”夏日傍晚,见到几位手拿着小板凳的“红马甲”走来,宏业小区的一棵大树下,正在乘凉几位老人热情地招呼道。
“最近天气热,您几位身体可好?我们这次来一是看看家里有啥需要做的,二是给大家讲一讲夏季用电安全和食品安全知识。”“红马夹”们放下凳子,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
这是陕西路社区“小板凳”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的一个场景。据介绍,2010年,陕西路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之初,志愿者们在走访中发现,小区居民有茶余饭后坐在一起聊天的习惯,便靠近大家了解情况。居民们非常客气,赶忙给他们让座,志愿者又不好意思让居民站着,于是商定以后进小区自己带凳子,自然加入、随意聊天,避免互相让座的“尴尬”。时间长了,居民们就把志愿者亲切地称为“小板凳”。“小板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小板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有自己的队旗、队徽和完善的活动计划和工作制度。他们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深入到广场、小区、背街小巷、门店等地,在“拉家常”中向辖区居民提供文明创建、政策咨询、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矛盾调解等服务。在陕西路社区,其不仅是一个响当当的党建服务品牌,更是一个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成立12年以来,“小板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最初的8人增加到580人,包括党员义工服务队、卫生保洁服务队、扶贫济困服务队、便民助民服务队、治安巡逻服务队等8个小分队,累计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9000余人次,服务群众1.2万余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200件。
在深入走访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小板凳”还促成了大事情。辖区内离退休干部职工多,大家普遍建议在社区办个老年大学。社区“两委”研究上报后,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陕西路社区老年大学,深受群众欢迎。目前,共有学员330余名,开设戏曲、音乐、舞蹈、书画、走秀、太极等专业课,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还常常举办公益展演,为辖区居民送上文化大餐。
“小照料”传递“大温暖”
陕西路社区有一块金色的“国字招牌”——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天候的老年餐厅、丰富多彩的老年课堂、专业化的康复理疗室、服务体贴的助浴室、温馨舒适的心理关爱室等,在一张张慈祥喜悦面孔的映衬下,成为该社区探索破解城市养老问题,托举“银发族”幸福生活的最好印证。
陕西路社区老旧小区多,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02人,占辖区总人口的18%。一直以来,社区两委把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开辟优化社区养老模式,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靠”作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解决了辖区内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养老难题,建立了临渭区首家“公建民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该中心位于社区院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采取专业养老机构运营、政府监督管理模式,专业化程度高。依托社区老年大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医养结合突显成效,被广泛点赞。
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民政部门要求的“四社联动”基础上再发力,争取到发起和举办慈善活动的资格,社区老年大学被陕西省慈善协会授予慈善老年大学试点项目,从而形成社区为平台、社工为主力、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社区慈善有机联动的“五社联动”服务模式。
像“绣花”一样把养老服务精细化,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安装电梯、增添扶手、铺设轮椅坡道、修建活动广场,让老年人环境更友好;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开展叫醒服务、代办服务、送餐服务、老年人家庭婚姻财产法律咨询、独居失独老人爱心援助,让老年人生活更美好;在医养结合实践中,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进行免费体检、宣传健康知识,让老年人老有所医;常态化举办“老党员讲党课”、老年人才艺展示等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创文、创卫、疫情防控、平安建设等共享共建活动,让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基层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坚持党建引领,回应群众关切,聚合各方力量,践行初心使命,以“治理精度”提升“民生温度”。陕西路社区的“幸福密码”,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美好生活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