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镇市司法局富屯司法所,“老司法”崔百仲是整日穿梭在北镇市富屯街道里群众的“老熟人”。27年前,他便一头“扎”进了富屯司法所,27年间,他把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纠纷全部当大事去办,调解各类纠纷1000余件,力求每一起纠纷都是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崔百仲(右一)到村屯开展法治宣传。
调解矛盾突出一个“细”
“杀人了!杀人了!儿子要杀亲妈啦……”北镇市富屯街道兴隆村王某母亲与王某继父一边跑进富屯司法所,一边大喊道。崔百仲赶紧安抚二人:“啥情况?慢慢说。”
原来,王父死亡时获得过经济补偿,被王母留了一部分,其余的分给了其他孩子,而当时在监狱服刑的王某未得到一分钱。出狱后,王某几次到继父家找母亲要钱,母亲就是不给,双方矛盾升级。王某酒后带着刀从院墙跳了进去,扬言要杀了他们。
“弄不好你还得进监狱,好不容易有现在的生活,因为一时冲动全毁了,你说值得吗?”崔百仲第一时间对王某进行劝阻,对双方展开真情感化,经过5个小时的劝说和调解,终于成功防止了一起民转刑事件。
“先让他们从矛盾纠纷的激动情绪中稳定下来,再回归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崔百仲说控制好情绪是化解双方矛盾最重要的一环,先帮助当事人恢复理性,再去讲道理就会容易得多。
20多年积累的调解经验使崔百仲有自己的“招数”:耐心倾听、分析症结、灵活调处。用崔百仲自己的话总结,就是“只有尽不到的情,没有焐不热的心”。
事后,崔百仲自掏腰包给了王某300元钱,又多方奔波,为其争取了“五保”待遇。王某哭着对崔百仲说:“崔所长,谢谢你救了我!我会振作起来,好好生活……”那一刻,崔百仲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处理纠纷牢记一个“公”
有人说,司法所所长是“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崔百仲却觉得只要能换来群众的满意和社会的和谐安宁,就值!
在调处的各种案件中,村民因为土地承包问题发生的纠纷林林总总。
“都把家伙给我放下!都是乡里乡亲的,有啥话不能好好说呢?”崔百仲人还未到,声音先到,他大喝了一声。新立村老赵家和同村老李家因为土地承包问题操起家伙干了起来,眼看着要出人命。崔百仲知道后赶紧往那赶,老赵家非说少分一口人的地被老李家占了,不依不饶,而老李家偏不让量地。
了解情况后,崔百仲苦口婆心地劝解,可两家人还是谁也不让。旁边有村民好心劝崔百仲:“这事没法儿调解,就别给他们调了,费力还不讨好……”
崔百仲偏不信这个劲儿,他带着所里、村里的人把两家的地一点一点查清,又把两家有威望的亲属和长辈都召集过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嘴皮子都快磨破了,老李家才让重新量地。这一量,原来是老赵家在领地时忙中出错,少领了一口人的地。
事儿是清楚了,但老赵家少领了地,收入就少了,咋办呢?“按照标准,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支付200元给老赵家作为补偿。”崔百仲当天晚上就找村里商量解决,老赵家也满意了。经过3个多月,这起纠纷得到了圆满化解。
“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纠纷涉及最多的就是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方面。虽然事不大,但是解决起来难度挺大。”这些年,一个又一个“考题”让崔百仲不断成熟,他坚持用群众的立场来看问题,将心比心,以公平化不平,找到平衡点,把纠纷调解在百姓的“心坎上”。
对群众倾注一个“情”
调解工作虽然平凡琐碎,但不管大事小情,都关系到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崔百仲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
村民张某离异后同儿子共同生活,孩子上学,家里又发生火灾,生活极其困难。崔百仲给他家安装了电线、电灯,又自掏腰包给孩子买了学习桌椅,并掏出随身仅有的200元钱为其解燃眉之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张某的生活难题,崔百仲向街道申请给他买了3只羊,并开着自己的车拉着张某到屯里找合适的种羊,让其自力更生。
翟某是刑满释放人员,司法所在核对其身份时发现他和女儿都无身份证、无户口。百姓的事儿一天不解决,崔百仲就像心头压着一块石头无法释然。他经过了解得知,翟某原来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丰收村。崔百仲通过网络查找到吉兴乡的10个村,但却没有找到丰收村。他又逐一联系镇、村、派出所,不放过每一丝线索,在核查到第3个村子时,崔百仲终于找到翟某二三十年前所在的村子,并联系当地派出所促成父女俩做了亲子鉴定,证明了父女关系。前前后后历经两个多月,翟某终于办理了身份证,女儿也落了户,崔百仲这才了了心愿。
“只要老百姓的烦心事少了,矛盾纠纷也就少了。”多年来,崔百仲坚持“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及时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和矛盾线索,确保矛盾发现在萌芽、化解于早期、维稳于日常。
运用法律武器,崔百仲为贫弱者在追讨薪资、工伤事故、赡养扶养等方面筑起法治“靠山”,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脱贫致富。“百姓难题就是大民生,鸡毛蒜皮的小事决定着群众幸福的成色。”崔百仲说,面对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哪怕再小的事情也要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