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一桩刑事案件让正在上高二的兰兰(化名)家庭支离破碎——爸爸死亡、妈妈被羁押,处于“监护真空”的她也因此进入检察机关的工作视野,被社会各界关注惦念。这是北京办理的首例监护缺失监督案,未成年人兰兰被委托监护,检察官持续监督各方面工作推进。近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收到了来自兰兰的好消息:她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了!据其亲属介绍,兰兰“现在的精神面貌真挺好,整天笑呵呵的”。
2020年底,16岁兰兰的父母因家庭矛盾发生肢体冲突,其母亲涉嫌将父亲伤害致死被刑事羁押,兰兰处于“监护真空”状态。为解决兰兰的监护缺失问题,北京市检一分院积极探索检察机关作为涉案未成年人“监护监督人”制度,于2021年4月举办了委托监护仪式暨监护监督座谈会,通过《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委托监护制度,帮助兰兰确定其表哥作为委托监护的受托人,代其母亲履行监护职责。
为增强委托监护仪式的严肃性,委托监护仪式由市检一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祥阳主持,邀请人大代表参会,社会各界共同见证监督签署《监护委托书》全过程。
为最大限度减小对兰兰心理的影响,确保其平安顺利地度过高三生活,2021年8月,在北京市检一分院的主持下,有关各方再次开会讨论具体方案。会上,检察官针对其家庭刑事案件可能的进展和兰兰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与有关各方进行了充分讨论。受托人、学校、居委会、民政部门分别介绍了委托监护仪式后兰兰学习生活情况和自身开展工作情况。
在检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兰兰的特殊阶段心理疏导、日常生活照料、未来学费问题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落实。
曾参加委托监护仪式的人大代表获知上述情况后表示:“通过这个案子,我们看到了检察机关在开展家庭监护干预,特别是跟踪回访时机把握、分寸拿捏等方面的用心和用情,也看到了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监护监督人制度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
未检工作是一项有温度、有情怀的工作,虽然委托监护在2022年2月因兰兰已满18周岁而自然终止,但是,检察机关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兰兰的关心和关注并未因此停止。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和幸福人生。
2022年6月,在检察机关和社会各方热情关心和大力帮助下,已经从家庭变故阴霾中走出的兰兰,顺利完成高考并取得了好成绩。
7月下旬,北京高考录取结果揭晓,兰兰被北京某大学本科录取,查询到录取结果的兰兰,兴奋地将这一喜讯告知了表哥,并请表哥将结果第一时间转告一直关心她的检察官和社会各界人士。
听到这则喜讯,案件承办检察官庞涛由衷地高兴,他随即联系了街道民政科,监督将上述承诺的助学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尽快落实到位,为兰兰的大学梦再助一臂之力。
庞涛对兰兰表哥说:“太棒了,祝贺兰兰实现梦想!也祝福她今后一切顺利!我觉得大家这段时间以来的持续努力特别值得,看到兰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这就是我们未检人和社会各方的最大心愿!”
用心用情不仅仅是对兰兰一个人,检察机关将目光投向更多像兰兰一样的困境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立法调研,为促进一类问题解决贡献检察经验。
2021年11月,曾经参加委托监护仪式的市人大代表就正在制定的《北京市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程》向承办检察官征集意见,检察官结合办案经验,提出了完善国家监护干预和开展监护监督的相关建议并被采纳。
按照立法计划,2022年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审议《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2022年4月,在《条例》的立法调研会上,市检一分院介绍了办理兰兰这一案的经验:“北京市首例监护缺失监督案的办理,关键意义在于明确了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多重角色定位,未检检察官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公诉人,而且可以成为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监督人和保护救助者。”
会后,市检一分院结合办案实际,将监护监督人在国家监护干预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形成书面立法建议提交立法调研组,供进一步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