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公司是一家知名轮胎企业,曾有近80%的代理商参与虚假理赔,构成犯罪。如果全部逮捕、起诉,该公司销售网络将濒于崩溃。怎么既惩治犯罪,又最大限度减轻办案对企业的影响?江苏省常熟市检察院分情节分区域分层级精准化处理,答好了这个两难题。近日,检察官回访了解到该公司已恢复正常运营,2021年总产值达到了25.4亿元。
2017年7月6日,Z公司收到一份匿名举报信,举报人自称是该公司代理商,举报该公司技术服务部门员工以产品质量鉴定不合格为由,向代理商收取理赔款回扣。经查,由此牵出一起巨额职务侵占案。
原来,从2015年7月起,Z公司技术服务部门的陶某、周某等14名员工,就联合全国25家销售代理商作虚假理赔,形成一种所谓的“行业潜规则”。他们将无质量问题的破损轮胎判定成符合该公司“三包”理赔情形,获得公司理赔,所得理赔款双方分成,造成公司损失2400余万元。
涉案代理商很“配合”,是因为他们有顾虑:“我们担心不配合会影响到正常理赔,所以不敢拒绝。”两年中,他们将虚假理赔所得50%左右返给了陶某等人,剩余大部分则回馈给了下层分销商,用于维护客户、增加轮胎销量。
案发后,常熟市检察院提前介入,发现该案涉及的25家代理商运营着Z公司全国80%的销售网络,且这25家销售代理商牵涉的32名犯罪嫌疑人中绝大部分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主要股东或实际经营人。如果对涉案代理商的负责人全部逮捕、起诉,Z公司的销售网络将面临“崩溃”,整个行业都可能受到相当大影响。Z公司多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们从轻处理。
“如何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将对涉案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是该案办理面临的最大考验。”办案检察官顾万炎介绍,常熟市检察院召开了案件讨论会,就如何妥善把握办理案件的政策与法律尺度等问题集思广益,尽可能在刑事办案过程中体现司法温度,为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创造条件。
常熟市检察院审慎适用强制措施,在确保无串供及影响侦查可能的前提下,除了2名涉案金额巨大、犯罪行为暂未全部查清的负责人,对其余30名代理商负责人均不批准逮捕,或建议公安机关直接取保候审;且在查明案情、明确定性后,主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建议公安机关变更上述2名负责人的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
审查起诉阶段,常熟市检察院按照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不同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分层处理。在促成代理商负责人全额退赔、Z公司员工部分退赔,共计挽回被害单位损失1600余万元的基础上,结合自首、从犯、退赔谅解、认罪认罚等情节,对林某等20名犯罪情节较轻的代理商负责人作相对不起诉,对其余12名代理商负责人提起公诉,建议适用缓刑,对14名Z公司员工提起公诉,建议判处实刑,法院均予以采纳。今年5月,该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依法办理民营企业职务侵占犯罪典型案例。
“对于经济犯罪等数额犯,涉案金额常常是评判相对不起诉‘情节轻微’的重要标准,但不能‘唯数额论’。”顾万炎表示,“该案涉及公司众多,有些人虽然涉案金额较大,但结合具体情节从全案来看情节较轻,如果全部起诉判处刑罚,则打击面过宽,将对涉案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导致罪责刑不一致。”
案件办理过程中,常熟市检察院实地走访Z公司两次,了解到该公司对长期存在的理赔“行业潜规则”缺乏有效惩戒措施,理赔流程不透明,部分员工法律意识淡薄。“我们在依法办案的同时,更要凝聚检察智慧,‘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当好‘法治靠山’。”常熟市检察院检察长明文建表示。为此,该院向Z公司发出检察建议,提出优化并公开理赔标准、完善内部监管制度等建议,并对Z公司在全国各地的代理商进行刑事犯罪风险与防范教育培训,得到Z公司充分认可。“检察机关用专业智慧和精准服务,帮助我们完善了管理。”Z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在此案基础上,常熟市检察院还联合属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常熟市非公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教育基地。自2019年12月启用以来,该基地已接待非公企业参观135批次6000余人,针对企业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普法套餐,帮助构建和完善刑事风险防控机制,促进企业合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