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新民社区皇城西路18号院里,那些经常被年轻人调侃的正能量“鸡汤”语录、高饱和度的表情包,是几位老人之间约定的平安“暗号”。有一次还因“暗号”没对上,救了一位老人的命。
“天如蒸,盼凉风,友情牵挂在心中;一声问候轻轻送,夏季高温多保重……”8月22日一早,像往常一样,陈明翠在老人群发了一条消息。
“叮——”……微信消息提醒声陆续响了起来。
“每天都好。”高姨回复信息向来简洁。
“天天一早微信见,送上问候和挂念,言语不多心里暖,亲情友情记心间。”王老师写了个“小作文”。
“董奶奶怎么还没回?”到10时许,陈明翠在心里默默点了个数。正“嘀咕”着,董奶奶一张“早上好”的莲花图片发了过来。
陈明翠所在的皇城西路18号院是个老旧小区,共有1栋居民楼25户人家,其中超过60岁的老年人占居住人口总数的62%,还有5户是独居老人。
67岁的陈明翠在其中算是“年轻人”了,因为热心负责,又是一名老党员,被大家推选为楼栋长。
在这样一个老年人口聚集的院子“当家”,陈明翠没少操心。为了更好地联系和服务院里的老人,她让女儿教会她使用智能手机。除了保存所有独居老人的联系方式,陈明翠还留了他们子女、邻居的联系方式。每天她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及时清理小石子、树枝;谁家的空调管滴水了,她就在下边放个水桶,害怕老人被东西绊住了或者滑倒摔跤了。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她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把一些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萌芽之中。
去年12月的一天,陈明翠看见独居的大龙奶奶头上有一道伤口,还渗着血,连忙问怎么回事。原来,大龙奶奶在家摔了一跤,头磕到了家具棱角上。
陈明翠心里咯噔一下:万一大龙奶奶摔倒在家晕过去了,都没人知道。不久后西安发生了疫情,她更担心独居的老人们了,于是跟他们约定,每天发一个微信表情或几个字相互问候,以示安好。久而久之,竟成了习惯,至今已坚持了半年多。
前不久,高姨出去旅游,还不忘给陈明翠发照片和信息报平安:“你好,在这旅游的都是老年人,环境很好……请放心。”
7月初某天的一大早,陈明翠照常发问候给独居老人们,大龙奶奶迟迟没有回复。由于大龙奶奶平日里身体很好,陈明翠便没往坏处想。等到下午还没回复,陈明翠便联系邻居一起去看看。敲门没人应,陈明翠赶紧让邻居拿出备用钥匙开了门,发现老人躺在卫生间地板上……
陈明翠赶紧拨打120,又叫来租住在院里的几位交大二附院的实习医生,并给老人女儿打电话……经过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
“当时气温很高,老人家里没开空调,一进去热得人受不了,不知道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躺了多久。更可怕的是厨房燃气灶的火还开着,壶里的水早已经烧干……”每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陈明翠都感到后怕,如果再晚去一会儿,整个单元的居民可能都有危险。她还有些自责:如果自己早点儿去敲门,或许老人的情况会更好些。
陈明翠现在看手机更勤了。发了信息后,一两个小时还没人回复,她就把电话打过去。除此之外,她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入户“家访”。年纪大的人比较敏感,她每次上门都找不同的理由:“我看你家凉快不,来蹭个空调。”“中午做啥好吃的呢?”……
“院子就这么大,大门一关就像一个家。小陈这个家当得很好,我们被关怀、被牵挂,打心底里觉得温暖、安全。”董瑁琳老人说。
(记者 刘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