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内和我省多地均报告有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疫情防控的大趋势下,骗子们紧跟形势,假借疫情防控之名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案情:骗子层层设套让人防不胜防
小林是云南昆明一家公司的新晋员工,刚上班没几天,她就突然向领导请假,自己被“密接”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通电话让她损失了20万元。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8月29日11时30分许,他接到新员工小林发来的一条信息,说自己接到外地某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她乘坐的从北京到昆明航班上有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她现在属于密切接触者,要她到自己的住处单独地进行隔离,后续会有工作人员和她联系。
由于对方说出了小林的行程,所以很快就取得了她的信任,小林急忙和领导请了假。“她说下午要请假,不来了。我说你要确认是不是诈骗,她也不回复我。”该公司负责人说。
当日14时许,由于小林不回微信,电话号码也变成了空号,公司负责人觉得不对劲,急忙报了警。民警迅速赶到小林在公司登记的住所地,但家里并没有人。经验丰富的民警怀疑,小林是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
就在民警到处寻找小林时,她也报了警。“我当时加了小林的微信,但是需要对方通过好友验证。在寻找过程中,验证突然就通过了,我马上打视频电话过去和小林进行核实。”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拓东路派出所民警马标说,当时她已经将20万元转到了对方提供的账户里。
小林说,在与对方电话沟通过程中,对方所说的行程和自己的真实行程有误差,对方说很可能是她的身份信息或手机号码被盗用,让其他人在外地注册健康码并扫了某地的场所码,这才造成她成为了密切接触者。要想解除这个误会,需要小林配合调查,并进行转账等一系列操作。
“这个时候骗子会很热心,会帮忙把电话转接到某地‘警方’进行电话报警。这时所谓的警官就可能以需要你提供相关资金账户证明,来洗脱罪名为由实施诈骗。”马标介绍,为避免公安机关或其他人员介入阻碍诈骗的进程,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往往会要求受害人在手机上输入一串代码,这串代码是呼叫转移代码,输入后受害人手机号会变成空号。
“诈骗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是要求你主动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这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还有一种是让你通过各种非法链接下载所谓的公安侦控软件,用于窃取你手机里绑定的银行卡信息。所以,不点击陌生的链接,不下载陌生的软件,不要相信任何转账及资金审核的理由。”
马标提醒,真正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在联系当事人时,会给出充足的时间核实他的身份,不会要求不准挂断电话,始终保持通话等。此外,电信网络诈骗说到底就是要转账汇钱,所以一旦不认识的人提到钱,大家就要小心谨慎,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提醒:流调员七个问题不会问
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反诈中心民警罗警官介绍:“当接到所谓的被‘密接’电话时,千万不要慌张,保持冷静,详细查看电话号码,如果是+00或+06之类开头的电话,显示是境外来电的,一定要提高警惕,很可能是诈骗电话。”
此外,骗子还会制作一个内含陷阱的“密接”自查假链接发给市民,稍不注意就会顺着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一步步被套路。
“点击这个链接,在你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之后,下面还会要求输入支付账号或是验证码。出现这种情况要马上停止操作,因为极有可能是假链接,是骗子的诈骗手法。”罗警官说。
此外,流调电话要接,但这几件事流调员一定不会问:
1.询问财产等与疾病传播不相关的问题;
2.以任何理由发送二维码让你扫描;
3.找你索要银行卡号、密码或验证码;
4.以任何理由发送链接让你点击;
5.推销任何产品或以任何理由要求你付费;
6.以任何理由要求你加入QQ群、微信群;
7.以任何理由让你转账和进行“资金核查”。
释法:发现受骗留好证据及时报警
国浩(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越玲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骗子利用疫情打着“密接隔离”“疫苗接种”等各种旗号进行诈骗的情况层出不穷,且大多是以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式进行。
电信网络诈骗罪属于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专门出台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金额3000元以上认定为“数额较大”,3万元至10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则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具有案例中“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情形,酌情从重处罚。
律师提醒,如果收到相关被“密接”的短信,需查验自己是否为同行“密接”人员,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出的“同行密接人员自查”小程序里先自行筛查。也可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进行查询。
当前,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在防疫的同时,大家也需要绷紧防诈这根弦,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只有时刻保持警惕的心态,才能在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种种圈套中全身而退。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要留存好证据,及时报警。
(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