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警官,怎么是你!”不久前,李某来到红桥区丁字沽街道,却意外看到一位“熟人”——自己在戒毒所内的责任警察郑伟。
郑伟此前在工作中了解到,李某回归社会后,适应大墙外的生活有一定困难,对于禁毒专职人员的工作一直有抵触情绪。郑伟有备而来,梳理了李某在戒毒所内的表现以及家庭基本情况,分析其抵触原因,“照方抓药”。经过郑伟的一番引导,李某终于敞开心扉。
原来,李某每次见到禁毒专职人员,都会回想起不堪的过往,也担心自己误入歧途的经历被熟人知晓。郑伟耐心劝导李某,告知其认识到错误是好事,正视过往、积极配合禁毒专职人员,才能拥抱美好的未来。听了郑伟的一番劝解,李某点了点头,向禁毒专职人员诚恳地道歉,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目前我们戒毒所的很多同事都像我一样,分布在各街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全力协助红桥区开展各项禁毒工作。”郑伟介绍说。戒毒警察入驻街道,帮助禁毒专职人员高效与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等工作对象对接,如今在红桥区已是一项“常规操作”。
双站联动
搭建禁毒“主心骨”
2021年年初,天津市戒毒管理局将红桥区等四区作为试点,成立区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指导站,指导、协助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港南强制隔离戒毒所派遣3名戒毒警察前往红桥区下沉。
2022年3月,经过一年的初步尝试,天津市戒毒管理局与红桥区委政法委、红桥区禁毒办多次研讨,最终决定开展更为深入的二次探索——成立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在保留区级中心站3名戒毒警察的基础上,继续选派精锐干警下沉至该区9个街道,实现“一街一警”的人员配置。今年5月,红桥区街道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指导站顺利挂牌,9名下沉干警全部入驻。
“戒毒警察协助各街道禁毒专职人员开展谈心谈话、风险评估、信息清查和入户走访等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双站联动’的模式在关爱帮扶、宣传教育等方面也起到极大作用。”回溯这半年的成效,红桥区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负责人王晓晨这样说道。据介绍,所谓“双站联动”模式,就是区级中心站派驻的戒毒警察与街道工作站禁毒专职人员合署办公,依托街道工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家住芥园街道的王某曾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王某在出所后多次找工作碰壁,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禁毒专职人员、派驻警察在走访过程中得知,王某年初曾找到一份工作,但没有与对方签署劳动合同,春节期间,对方单方面将王某辞退。用工方以“试用”为由,不与有吸毒史人员签署劳动合同,王某缺乏法律知识,将一切归责于自身的“不良历史”。戒毒警察听后发现了疑点,短期“试用”后,在无重大过失前提下,用工方不得单方面解除合同,用工方的行为已经违反《劳动合同法》,王某有权提出赔偿。同时,用工方不签署劳动合同的行为也存在过错,应从用工第二个月起给予王某双倍工资。他们鼓励王某向劳动仲裁机构提起劳动仲裁。
经过回访,街道工作站得知,王某通过劳动仲裁已经得到了赔偿金,并且顺利找到了新工作。王某欣喜地表示,经过戒毒警察的普法宣传,自己也尝试着学习《劳动合同法》,如果再遇到此类问题,一定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双警配合
织密基层“过滤网”
“派驻戒毒警察基本掌握了各街道禁毒工作的重点难点。从汇总的整体情况看,红桥区有不少拆迁区域,部分工作对象存在‘人户分离’的情况,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港南戒毒所红桥大队教导员张新定总结道,而“双警配合”的工作模式就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所谓“双警配合”,即下沉的戒毒警察加强与属地公安民警的工作联系,公安民警定期到工作站与戒毒警察、禁毒专职人员共同开展相关工作,形成禁毒工作合力,提高禁毒工作质效。
“我们能迅速了解工作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张新定补充说。部分人员回归社会后无固定职业与稳定收入,容易引发其他治安问题,有了街道、公安机关的协助,涉毒人员的家庭矛盾化解、社会救助、工作推荐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在邵公庄街道的工作站里,公安红桥分局邵公庄派出所民警师军、派驻戒毒警察王辉,以及禁毒专职人员张辉正在研究工作对象米某的社会救助事宜。今年60岁的米某患有疾病卧床在家,需要长期服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三人主动对其进行走访。
了解到米某生活的窘迫后,三人立即联系相关部门,积极帮助米某申领社会救济。考虑到米某的身体情况,每次需要对其进行检测时,他们便一同前往他的家中。米某坦言,卧床养病的日子里,没人能和自己说说话。每次上门检测,米某都会拉着他们的手,说一说最近自己的所思所想,倾诉苦闷与烦恼。经过多次往来,米某也被深深感动,“我原先犯过错误,大家还这么对我。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双警联动’不仅能保证工作对象的管理不失控,还帮助他们中的不少人解决生活问题,有效降低了涉毒人员犯罪率,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师军表示。
“这一年多来,对我们戒毒警察来说,也是收获满满。”港南戒毒所副所长李卫红说。戒毒警察走出强戒场所,能够打破惯有思维,对回归社会的强戒人员进行延伸帮教,同时也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贡献出一份“大墙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