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检察机关第二届“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优秀案(事)例现场评审会举办。部分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市监察委、市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参加并观摩评审。浦东新区检察院办理的李某甲等6人贪污案、李某乙包庇案获评“上海检察机关第二届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优秀案(事)例”。
一间小房
一个小雇员
如何3年“蝇贪”677万?
目前,中小企业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压舱石”。为了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上海市专门设立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2017年至2019年期间,某企业协会受相关部门委托,负责开展该项资金的受理、审核等相关工作。
从诈骗到贪污
揪出乱飞的“苍蝇”
起初,这是看似是一起普通的诈骗案件。李某甲是协会的普通雇员,其他被告人则是进行虚假申报、骗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补贴资金的企业老板和员工。但经过自行补充侦查,检察官们认为这不是简单的诈骗,而是一起内外勾结的贪污案,李某甲则是那只飞在内部的“苍蝇”。
“企业人员赴境外参展——中介公司提交申报材料——协会受理材料、审核通过——发放专项补贴资金至企业”这是正常的补贴申领流程。然而提供公共服务的涉案协会在审核环节存在极大的漏洞:项目负责人李某甲一人既负责受理,又负责审批。
在涉案协会一间不足8平米的小房间,每年有数千万元左右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补贴从这里受理、审核,上报后发放。2017至2019年间,李某甲与中介公司里应外合、联手炮制数百件补贴项目,通过开设空壳公司、伪造境外参展记录、PS参展照片等形式骗取国家资金677万余元。利用被委托行使的公权力骗取国家财产,李某甲被检察机关定性为贪污犯罪,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蝇贪”。
“蝇贪泛滥,其害如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补贴的宗旨是维护中小企业利益,然而,三年间,大量的补贴资金却流入了一个小雇员的腰包,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击溃营商环境“千里之堤”的“蚁穴”。
创新侦办思路
追缴全部涉案赃款
“这几个人我都不认识,没听到过”“我受理的企业很多,确实没有印象了”“我公司提供的用于申请补贴的材料都是真实的”……
案件审查过程困难重重。李某甲等两名犯罪嫌疑人在审问过程中“拒不供述”“反复变供”“互泼脏水”,对串联涉案行为、还原案件全貌造成阻碍。另外,作案人员反侦查意识很强,在多年间骗取大额专项资金后予以隐匿、转移,造成查证、追赃困难。李某甲的父亲为了给儿子脱罪,多次指使同案犯作伪证,给案件审查再出难题。
检察官只能从客观证据入手突破,确定“零口供”案件的侦办思路,进一步排摸资金流,通过对相关人员在作案时间段内房产、车辆、股票账户等可疑资金用途的深入排查,及对作案人员社会关系的调查,最终确定了赃款的用途。在确凿的事实证据面前,被告人终于没有了狡辩的勇气。检察官趁热打铁,耐心释法说理,督促作案人员全面如实供述,依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督促其主动退赃,最终将所有涉案赃款全部追缴。同时,检察官建议公安机关将实施包庇的李某乙追捕到案。
最终,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李某甲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其余被告人获刑一年四个月至四年不等,李某乙因犯包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制发检察建议
延伸司法监督的触角
案件判决了,但法律监督延伸工作还在继续。一个社会团体中的小小雇员,为何能够撬开专项资金的“墙角”,犯下如此罪刑?问题关键出在“公共服务”的买卖双方——相关部门与企业协会。
一方面,行政部门在委托相关社会团体提供公共服务后,对资金的申请、拨付流程规定不够细致。另一边,企业协会风险隐患认识不足,对上级规定的工作流程执行不力,导致相关工作要求流于形式。此外,配套监督机制不完善,客观上造成无人监督的权力真空,才给了被告人李某甲一人受理一人审批的贪污可乘之机。
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研,检察机关对两家单位制发了检察建议,并进行了公开宣告,督促两家单位针对各自问题进行整改。检察建议的力量还不止于此,在整改的基础上,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申报流程的细化和规范。检察官引导两家单位真正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回头看”,保障专项资金的申报发放秩序,确保实现专项资金补贴的宗旨意义。
判决不是终点,检察建议的制发也并未给司法监督画上“句号”,在预防与惩治腐败的道路上,检察的触角还在持续向更细致处延伸。案件完结后,检察官持续跟踪,通过“廉政讲堂”的形式,在协会内部开展廉政教育讲评和法治宣传,让每一个“手持公章”的小雇员心里烙下“廉洁”二字。
“一个普通雇员的权力看似微小,却连着中小企业,连着民生,关系人心向背。”以检察智慧揪出手握小微权利的“苍蝇”,以检察力量肃清乌烟瘴气、优化营商环境,以检察担当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这是浦东检察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融入检察履职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