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一名户外女博主在穿越“鳌太线”途中遇难。图为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终南派出所民警在救援途中进行休整。
编者按: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纵贯鳌山与太白山之间的线路,也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被登山爱好者称为“鳌太线”。
“鳌太线”因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成为中国五大徒步线路之一,素有“死亡线路”之称。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该路线已累计失踪、死亡56人。
早在2018年,陕西省相关部门就公开发布了《关于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明确一切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进入“鳌太线”开展非法穿越活动;违反者将按相关法律严厉查处,造成环境破坏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当地政府和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也多次发出禁令,但仍有人无视禁令,以身犯险。
12月3日,周六,23时17分。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空旷的楼层间响起。
“喂,没事。”
“最近一段时间辖区内没有救援警情。”
……
“好的。”
伴随着手机听筒中传出的忙音,54岁的边立新揉了揉眼睛,转身向卫生间走去。
在冰水的刺激下,边立新有些昏沉的大脑清醒了许多。
锁门、下班、回家……
轻盈而稳健的脚步声,让寂静的楼道内多了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边立新是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终南派出所所长。该所共有民警11人,辖区面积51961公顷,辖区内无常住人口。打击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是森林公安的主要职责,而在终南派出所,他们多了一项任务——秦岭救援。
全力营救≠迁就认可
2020年,行业公安机关管理体制调整,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挂牌成立。隶属关系和工作职能发生变化,边立新所在的终南派出所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秦岭救援工作。
“穿越‘鳌太线’要经过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此行为属于违法。从2012年到现在一共有56人遇难,这还是不完全统计。如果有人偷偷进山,我们根本无法得知行踪,也无法统计……”在2022年6月的一次会议后,边立新和记者聊起了“鳌太线”的救援工作。
“起初啥也不懂,就是仗着自己身体还行,跟着专业救援队一起进山了……”回忆起第一次进山,边立新还是有些紧张,这是一种无法跟上队伍的担心和面对未知的不安。
“出了事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110求救。”终南派出所教导员付永忠介绍,这也是派出所能最早得到消息的原因之一。每次接到电话,他们都要进行研判,如果遇险人员的位置不是很深入,派出所就可以先行组织救援。如果遇险人员的位置在深处时,他们只能等待专业救援队伍一起进山。
“从装备和救援技能上来说,还是救援队伍更专业一些。在里面随时都会遇到危险,我们也不敢贸然行动。”边立新介绍,从去年到今年11月份,终南派出所共接到50多起求助电话,其中一些是自己出来的,还有些是在入口处比较简单的救援。跟随专业救援队伍一起开展的深入救援任务有9次,共涉及10人,死亡3人,2人留下不同程度残疾。
说到这里,边立新和付永忠的神情都有些悲伤和无奈。在他们看来,这些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就这样在深山中逝去。
2021年5月,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相约穿越“鳌太线”。进山不久,男性驴友便下山报警,称和自己一起进山的女性驴友独自上厕所时失联,因山上雾气太大,他没有找到对方,于是报警求助。接警后,民警立即组织救援队伍进山,找到了失足跌下山的遇难女子。
2021年10月,河南郑州一男子跟团穿越“鳌太线”,因低估了线路的难度和前期准备不充分,在登山途中体力不支掉队,最后该男子因失温遇难。
2022年2月初,三名驴友组团穿越“鳌太线”,走到一半有两人体力不支,便让另一名队友下山报警求助。接警后,民警与专业救援队组成11人的队伍进山搜救。幸运的是,两名驴友一直待在原地等待救援,顺利被救援队伍找到。
“虽然人被安全找到,但山上温度较低,他们手脚都被冻伤了,最后导致截肢。”边立新说。
2022年2月中下旬,一位户外博主在穿越“鳌太线”途中露营时,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民警调查后发现,徒步人员相互之间并不熟悉,进山后都是一人住一个帐篷。因此,该户外博主中毒后第二天才被发现,导致了悲剧发生。
谈起救援经历,边立新总是刻意回避进山救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凶险。而每次组织救援的时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跟队员强调:“脚底踩实了再走下一步,要快,但不能急。”
当记者问起救援时会发生的险情,边立新告诉记者:“救援和那些驴友穿越‘鳌太线’一样,可能遇到的危险一样都不会少,但这关乎人命,所里从来没有人抱怨和退缩过。”
只要接到报警求助,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去营救遇险人员。但这种竭尽全力并不等于对违规户外运动的迁就和认可,而是尊重生命的救援。
穿上冲锋衣≠资深驴友
在随后的3个月时间里,记者或线上采访或线下跟随终南派出所民警日常巡逻,试图深入了解“鳌太线”的神秘与危险。
“整条‘鳌太线’呈鱼刺状,两边都有道路可以进入穿越地带,入口多也就导致管理难度增大。虽然这条线路海拔只有3000多米,但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天气,也不是普通登山爱好者能适应的。”付永忠告诉记者,“鳌太线”气候多变、线路陡峭,很多驴友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进山,这直接增加了遇险概率。
“他们一方面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高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多人没有携带专业装备,补给品准备也不充分,就草草进山了。”边立新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身体达到最大透支极限或者遇到突发恶劣天气,那么发生事故的概率就很高。
相比较专业救援队伍,终南派出所除了要参加突发的救援警情外,还需要调查事故发生原因、遇难者死亡原因以及联系相关人员家属等后续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鳌太线”遇难的驴友除了对自然力量和自身能力的认识不足,还有组织方不负责任的原因。驴友们都是通过网络认识,互相不熟悉,也没有多少交情,只是在确定相同目标后,就组队出发了。
“与其说是组队,不如说搭伙更加合适。”付永忠进一步解释道,正常穿越“鳌太线”需要6天至7天时间,30公斤左右的补给物资也仅够一个人使用,而帮助别人则需要承担体力和物资消耗的双重风险。
据了解,近几年,终南派出所接到的求助电话,90%都是团队里其他队员帮忙报警的,而报警人除了知道掉队失踪人员的网名外,连对方真实姓名都说不出来。
“山区救援本来难度就很大,很多科技通信设备无法使用,而个人信息不明确更是增加了救援难度。”边立新告诉记者,现在的他每次进山依旧很紧张,这是一种为了抢救援时间而产生的紧迫感。
户外穿越≠出门散心
“漫漫秦岭,不论古今,总有人前赴后继,想要征服这座神秘的山脉……”
网友“探山”是一名户外登山群的管理者,他总喜欢用这段话向新入群的驴友介绍秦岭徒步之旅。曾经成功穿越“鳌太线”的经历,让他得到了许多驴友的羡慕和信任。
“越是禁止探索的地方,越容易勾起人的好奇心,很多登山运动爱好者,都想看看鳌山和太白山之间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美景。”网友“探山”说。
网友“探山”告诉记者,他在2019年跟着一个30人的队伍成功穿越了“鳌太线”。当时,大家在网上约定了见面时间和地点,队员各自准备自己的物资和装备。因为清楚穿越“鳌太线”是违法行为,大家见面后都用网名或代号相互称呼。
“‘鳌太线’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7座,前后距离170公里,大部分都是无人区,没有补给点,虽然很危险,但抵不过它的神秘,让人有想探索和征服的欲望。”“探山”回忆道,“鳌太线”风光很美,山上有冰川遗迹,有石海,还有西跑马梁和文公庙,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常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变幻莫测。
也正是这样,才吸引了大量驴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全身而退。
当记者提出想参与一次穿越“鳌太线”之旅时,“探山”略显紧张地提醒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充分准备,再赶上恶劣天气的话,穿越就等于送死。如果只是心情不好,想散散心,就别去那里了。”
记者表明情绪没有问题,只是单纯喜欢后,“探山”才把记者拉入了一个“老驴”群,并反复强调一句话:“以后穿越时,不管啥情况,一定要跟紧队员的脚步。”
记者观察发现,“老驴”群的成员日常交流较少。“非交流群,不用真名,仅提供登山组队信息的通告,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群规时刻提醒着成员穿越的危险。因此,在出发前大家会主动签订一份户外活动免责协议。
免责协议≠事不关己
那么,这份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惠琳琳介绍,根据民法典第506条规定: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无效。北京浩天(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魏方方告诉记者,使用网名或者假名字签订的免责声明是否有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行为人在对他人利益有侵害可能性的前提下,使用网名或者假名字签订的免责声明是无效的,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诈骗罪。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研室主任陈娟丽认为,“鳌太线”大部分是受保护区域,驴友在活动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根据民法典第1229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刑法第342条和第344条均对违反自然保护地管理法规和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等行为有明确处罚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梁渊认为,适度徒步有利于放松心情,但通过追求刺激来调节心情的方法是不合理的。这种突破禁令、以身犯险式的徒步更多是为了博取眼球、吸引关注和满足自身探险欲望。一方面,这种过度寻求刺激的冒险行为容易造成神经回路紧张,使大脑在高应激状态下无法恰当判断外界的危险程度,未必能达到调节心情的效果;另一方面,仅凭自己的热爱和一腔热血,就置法律底线于不顾,置自身生命安全于不顾,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多一分管理=多一分保障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驴友缺乏户外生存自救经验,召集与出行又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为户外旅行探险埋下了诸多隐患。
相比之下,国外的户外运动组织管理则更加规范一些。欧美许多国家对自助探险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实施进入许可制度,按照旅游地的风险等级,对参与者的资质条件、设施配备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将其与能否进行保险赔偿进行关联,从而约束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行为。
一些国家还会利用保险手段进行风险管控,强调建立融合公共救援、公益救援和商业救援的综合救援机制,提升户外运动救援能力。
此外,他们还对户外运动的推广、运作、监管采取培训、教育和资质认定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户外运动爱好者可以申请加入不同培训组织,通过系统培训、参加实践活动提高户外生存技能和自救能力。这些规范管理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户外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国内游客兴趣点的转变。但一些人把户外运动当成可以随心所欲、说走就走的自由行动,因此酿成了不少被困、失联、遇难的事故,教训十分惨痛。
户外运动贴近大自然,挑战未知、超越自我,有着独特的魅力。虽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但要让险远变成生命的享受而不是伤害,则需要我们做足安全功课。
(记者 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