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江苏省泗洪县界集镇姬楼村,宽阔的马路直通农家,房屋错落有致,家家门前整洁有序,村口的污水塘经过整治,变成了景色优美的荷花池,原先被少数村民占用的岗坡地建成了法治文化公园,一派整洁美观的新农村景象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公共空间治理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通过把收回的公共资产重新发包,还增加了集体收入,让百姓真正受益。”姬楼村党支部书记姬在传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自2020年以来,泗洪县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充分挖掘乡村公共空间的多重价值,切实把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让公共空间“美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已依法拆除乡村违建77.2万平方米,收回集体土地和水面6.6万亩,盘活乡镇闲置工业用地1582亩,累计清理违规合同3106份,涉及金额2.18亿元,全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效益逐步显现。
法治保障
瑶沟乡秦桥村位于新汴河边,曾有1300多亩河滩地被少数农户侵占。当时,瑶沟司法所所长田甜带领调解员逐户走访,讲法律、讲政策,最终让占地农户明白河滩地并非私人所有,后驻村律师指导村委会将河滩地通过公共交易平台对外发包。
在村里公开发包后,一直希望能开展规模化种植的村民江富安立马报名竞标承包了240亩。“招标土地一挂出,就被‘一抢而空’,光这一项,村里每年就增收46万余元。”秦桥村党支部书记秦金叶说。
2020年,泗洪县司法局积极作为,牵头成立了由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法治保障组,还成立了由司法行政干部、律师、普法志愿者和调解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为公共空间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其中,法治保障组指导乡镇、村(居)建章立制,对清理收回的公共资产资源实行建档管理、公开处置,确保公共资产资源不再受到二次侵占,达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监督到位”要求。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展乡镇和村(居)干部法律知识培训100余场次,开展巡回法律咨询服务,接受咨询3000余人次,解决涉法问题500余件。
法律服务团则以法治夜市、宣传车、文艺演出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让群众认识到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私人合法财产以外的空间和公共资产资源都属于公共空间,厘清了公私界限,使全县干部群众知晓率达90%以上。
突出重点
“我们在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时不仅关注资产资源的‘静态’空间,更关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动态’空间。”泗洪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潘新省说。
1997年3月,半城镇渔沟村的吴某某承包了村里40亩堤埂土地栽树,合同约定租期30年,每亩每年租金20元。村民们对此一直很不满,但占了多年便宜的吴某某却有着自己的“理”:“这白纸黑字能改吗?”
2022年3月,村委会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委托驻院律师调解室进行调解,律师释明了法律规定后,吴某某认识到原合同显失公平,和村里协商变更了合同,提高了租金,村里也将租金用于扩大水产合作社规模和慰问困难群众,村集体收入提高了,村民们的气也顺了。
截至目前,法律服务团指导乡镇、村(居)运用思想工作、调解、依法维权等手段,及时解决治理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800余件。
此外,泗洪以群众关心的乡村道路、水体、集体资产资源、集中居住区、工业集中区“五大空间”为重点,与网格化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10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足用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各类法治措施,精准施策,依法治理,达到了“1+10>11”的效果。
该县将乡镇工业园区纳入治理范畴,组织法律服务团针对乡镇工业园区内的闲置土地、烂尾厂房、低价厂房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法治体检”和集中清理,盘活闲置工业用地1482亩,整治低质厂房32.2万平方米,清理了一批低质态企业,招引了一批优质项目,拓展了乡镇工业经济的发展空间。利用清理、收回的集体资源,新发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家,吸纳入社群众4340户;新增“三来一加”项目172个,带动就业7500余人,人均年增收两万元,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法律服务团还指导各乡镇、村(居)对公共空间治理中收回的土地、水面、四荒地、林木等集体资产资源全部进入公共平台交易,目前已累计成交14772笔,共计5.17亿元,涉及全县130个村(居),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与村(居)法律顾问帮助全县329个村(居)审查涉及村(居)集体资产的合同9000余份,清理不合法、不公平或逾期仍在履行的合同3016份,涉及金额2.18亿元,清理债权总额8780万元,化解债务7670万元,促进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健康运行。
常态治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泗洪还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共签订承诺书5.3万份,853名党员干部退出个人或直系亲属侵占的公共资产资源,引导村民积极效仿,带动2300余名群众退还了侵占的公共资源。
瑶沟乡官塘村大学生村官冯星就是带头人之一。“对在小区私搭乱建、毁绿种菜的,先拆村两委干部家的,再拆党员家的,最后才拆老百姓家的。”冯星说,拿清理毁绿种菜一事来说,就经历了党员干部带头到群众响应,从强制拆除到自行整改的大转变。
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泗洪县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泗洪县把集镇区及集中居住区公共空间治理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了“户投放、组收集、村转运”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清运垃圾14.9万吨;集中力量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下功夫,规范广告标牌1.2万处,新栽植树木71.2万株,开展畜禽污染治理78.6万平方米,整治黑臭水体、疏浚河道1600余公里,初步实现水清地绿、路平岸美,全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这一系列举措让群众的公共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大量因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矛盾得到化解。朱湖镇新行村的张某某于2013年承包柳园水库经营,合同到期后拒不退还,村干部和普法志愿者三次到他家进行劝导,说明法律后果,自知理亏的张某某主动退还了水库。
泗洪通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公共空间姓公、公共收益共享”的价值理念,塑造了文明乡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抓手,利用公共资源建设一批精致便捷的体育、文化设施,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厘清了公私界限,用好了集体资产,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在处置敏感公共资产资源过程中,探索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即村支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用制度化手段倒逼基层干部提升法治素养,将工作环节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现了“通过制度管干部、通过制度促公平”,使基层干部能够运用法治思维预防、化解矛盾,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按程序维护权益、依法处置重大争议问题。通过综合治理,不断强化乡村治理能力水平,提升群众自治的主动性,实现了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我们通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公共空间融合治理,既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的‘面子’,又优化了集体资产资源合理利用的‘里子’,更巩固了基层治理的‘根子’。”泗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继银表示,“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乡村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法治德治自治’综合治理的乡村振兴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