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政法工作,您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警察、法官、检察官这些光彩熠熠的职业,他们站在邪恶的对面,誓死守护百姓平安,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的身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往往很少被人所知,却为一线政法干警默默提供着支撑,他们就是政法系统中的“手艺人”。本期策划,记者走近这些默默奉献的“政法工匠”。
方寸之间 守住记忆
“工匠”招牌——吴金川:档案管理员、所在单位为特级档案管理先进
将已核对好的卷宗装入一个个无酸纸盒中,纸板厚实且边角锋利,他却熟练地将纸板上下的两根尼龙线系紧,再把纸盒顶在自己腹部继续折叠,一个纸盒平均用时15秒。
装盒、上架、清点、检查温湿度情况、放置除菌药品、填写登记……记者跟随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档案科负责人吴金川在档案室里兜兜转转,不足半米宽的狭长柜间距,吴金川总能迅速穿行不沾衣袂,同等身材的记者却只能侧着身子笨拙挪步通过。这是因为,档案室的每个铁架、每个档案盒,他都了如指掌。
“一档都不能少,一卷都不能乱”,不坏、不丢、不乱,防老化、防潮、防虫、防烟,这些都是吴金川对档案保存的要求。
档案工作一直是幕后工作,静默无声,任劳任怨,背后的繁琐复杂却鲜为人知。
一份案卷、文件的归档需经过收集、整理、扫描、装订、核对、归档、登记、清点、上架、装盒10个步骤,3年里,经吴金川归档管理的档案接近3万卷,组织全科移交档案13万余卷、调阅卷3万余次,无一差错。
吴金川告诉记者,这一页页看似不起眼的纸片,刻录下每个案件立案、送达、开庭、调解、宣判、执行的场景,化零为整,为沈阳法院的历史留下了最忠实的记录。“把档案记录好、留存好、保管好,是为了真正让它们用起来、活起来,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吴金川看来,坚守在这一方天地亦是一份荣誉,“我院早在2001年底就被晋升为省特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库藏档案量居市直单位前列,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就能守护好这份荣誉。”
2021年,沈阳中院筹集资金开展库藏诉讼档案数字化工作,现已生成电子卷宗3.2万卷。谈起档案的未来,吴金川眼中充满期待,“档案工作不能总是‘老古董’,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数字化以后,档案的利用率更高、借阅更便利,纸张的损耗也减少了,能够保存得更久了。”
百炼方能成钢。自称“一根筋”的吴金川,靠着在军旅生涯中打磨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高效的执行力,来之安之,扎根于斯,他的满腔热情和十足韧性被他整理成册,定格在一摞摞的档案之中。
生死考验 毫厘之间
“工匠”招牌——张吉林:排爆专家、全国公安战线为数不多的主排爆手之一
身穿排爆服,头戴排爆头盔,单膝跪地,俯身看向疑似爆炸物,手持裁纸刀,轻轻地一层一层剥离纸壳、塑料薄膜……这一系列动作来自大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大队长张吉林。
张吉林是大连市公安局专家级排爆手,也是全国公安战线为数不多的主排爆手之一,从警16年,张吉林累计完成各种涉爆现场处置110余次,转运废旧炮弹1000余枚。无论面对多么复杂艰巨的任务,他都能统筹规划、抽丝剥茧顺利排除险情,做到“零误差”“零失手”。
这“零”的背后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我曾经历了有生以来最难熬的3分钟。”张吉林伸出3个手指。
在一次案件中,张吉林带领安检排爆大队赶到了一起爆炸现场。得知犯罪嫌疑人家中还有一枚疑似爆炸物,张吉林在认真观看了现场爆炸视频回放后,马不停蹄地赶去现场排爆。
张吉林接到的任务是要确保爆炸物的处置安全,同时,也要尽可能保留物证的完整性,以利于侦破案件。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张吉林身穿36公斤重的排爆服用20多分钟,剥离了疑似爆炸物外包装。
这时的疑似爆炸物是用无纺布缠绕的圆形物体,能看到外面露着一根线。扫描之下,X光图像显示,疑似爆炸物里有1块电路板、两根导线、1块干电池……张吉林当场就确定这里有炸药和引爆装置,他判断其和刚刚爆炸现场的爆炸装置是相同的设计结构。
张吉林摘下排爆头盔,满脸通红,坐在凳子上,喘着粗气。
3分钟后,张吉林站了起来,他做出了用水炮枪打击的决定。“老机器”“安装扁口射孔”,张吉林一边说出决定,一边做了个圆形的凹槽把圆形爆炸物放里面让它不滚动。
这时,排爆保障队员已经装好了水炮枪,连接上了供电导线。
瞄准,张吉林一点一点校准,5分钟过去了,定位,“放”,副排爆手马上双手摁下按键,现场“轰”的一声,在水炮枪强力打击下,一个蓝黑色金属圆球连接两根导线展现在大家面前,圆形爆炸物电路板和电池组被打掉了,现场一片欢呼。
“每一次成功排爆都是团队的完美合作,我们靠智慧处置每一个排爆,这是排爆人的自信,也是我们的底气。”张吉林如是说。
黑白明辨 沉默寻“真”
“工匠”招牌——邓越:法医、锦州公安屈指可数的青年女法医
“在血迹斑驳的现场,我的职责是让沉默的证据说话;面对冰冷的尸体,我的职责是解开死亡密码;无数次的活体检验,我的职责是从细微末节中还原真相……”
凌海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邓越,“90后”女法医,尔雅温文,笑靥如花,却在冷酷的刑事现场严谨细致,孜孜不倦。追梦“警察蓝”、挚爱“医生白”是她坚守的信念。
邓越是锦州公安屈指可数的青年女法医。“法医在常人眼里是个特殊职业,往往会让人联想起冰冷的眼神和嘶嘶作响的解剖场面,但我不怕,我的工作就是让每一起案件水落石出,让每一个凶手被绳之以法。”邓越说。
“记得我第一次出现场是一个坠楼现场,当时是白天还是在小区门口,围观群众很多,到现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尽快处理好现场,别让死者一直躺在外面。”邓越回忆说,因为一心都在处理案件上,看着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她的心里已经装不下害怕和退缩。
“大凌河发现一具女尸,请迅速出警……”邓越到达现场后发现,从河里打捞上来的女尸已成“巨人观”表象,尸体手脚皮肤柔软膨胀、发白皱缩,气味难闻,让人忍不住作呕。面对如此恶劣的现场环境,邓越迅速穿上防护衣,戴上手套、口罩,没有丝毫犹豫,俯身蹲下,仔细查看尸体上的每一个部位,最终通过提取尸体身上的相关检材,核验出死者身份,找到家属,这也让邓越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更深意义。
在一起死亡案件中,现场全是血迹,遍布屋内各个角落。“现场血腥味浓重,根据现场的血足迹由深到浅、屋内血迹的分布、死者的伤势以及对两名死者进行系统解剖后,排除一切不可能,分析出这起案件应是死者男刺伤死者女后自杀。”邓越目光坚定地说,法医的职责就是还原真相,为案件提供侦破方向。
“司法鉴定是法医另一个繁重的工作,主要承接法医临床类鉴定,涉及伤残鉴定和损伤鉴定以及交通事故尸体检验等。”邓越表示,法医的使命不仅是为死者洗冤,也为生者护卫、为伤者解怨,拨开层层迷雾,寻找案件真相。
“验”过留痕 有迹可循
“工匠”招牌——丁友;痕迹检验专家、痕迹检验正高级工程师
“千万不能忽视微小的细节,往往微小的痕迹可能成为破案的重大线索。”
采访中,丁友不自觉地拿起办公桌上的两张放大的指纹图像进行比对,他告诉记者,这个是20年前的命案,结合办案现场所留的指纹进行客观分析,有时候要胜过电脑比对,这个案件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丁友现任铁岭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支队长,痕迹检验正高级工程师。从警近28年来,丁友共出各类重特大现场3000多起,直接提供证据破案近千起,出具各类鉴定书800多份,准确率100%,出庭胜诉率100%。
2008年10月,昌图县一名女子因与同居男子李某发生口角,将自己反锁在屋内,割腕后跳楼自杀。昌图警方调查时,李某承认二人吵架,但自己绝没有杀人。死者家属却一口咬定是李某把女子从楼上推下去的。
“推”还是“跳”?成为这起案件定性的关键。丁友临危受命,经过细致勘查、严谨分析和反复实验后,给出了结论:女子是自杀。
深夜里奇怪的争吵,一把带血的折叠刀,案发前又毫无征兆……这些因素让悲伤又愤怒的死者家属对案件的性质充满了主观判断。丁友耐心向家属讲述并对案发现场进行还原:当晚,李某见女友又一次喝得醉醺醺才回家,就和她吵了起来,女友一气之下想到了死,把自己反锁在卧室后,拿起折叠刀划向手腕处,并走向窗边,自己打开窗户后,等了一会儿,跳了下去。
“首先,窗台地面有几处静态滴落的血迹,说明当时李某在门外劝阻时,死者有些犹豫,在窗台前有过一段的停留。”丁友接着说,“其次,墙面‘感叹号’形状的血迹是她开窗时由于惯性作用而留下的。第三,窗台外有10个完好的指纹,说明她在跳楼前用双手扣住窗台,半个身体悬在窗外。第四,遗体肚子上的印痕,说明她有过等待和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手。”为了让家属信服,丁友找来道具,现场演示不同状况下血迹所产生的不同形态及成因,证明了现场没有打斗的痕迹。死者家属终于信服,同意将女子遗体火化。
抽丝剥茧 细致入微
“工匠”招牌——侯德福:司法鉴定人、《辽宁省司法鉴定条例》主要起草人之一
他们是全能医生,他们通过专业技术可以做到触过留痕、见字如面,他们就是司法鉴定人。辽宁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主任侯德福就是其中一员。
“这些是用于文书和痕迹司法鉴定的仪器,可以对印章与字迹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检验,即朱墨时序鉴定,也可以对文件、纸张、墨水、墨粉、印泥等进行痕迹物证检验……”在辽宁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一台台“高端司法鉴定仪器”摆放其中,侯德福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在他和团队成员身上,记者感受到了司法鉴定人的专业和魅力。
2006年9月,侯德福凭着对中国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司法鉴定行业的挚爱,克服诸多困难,在省司法厅和辽宁大学的支持下,牵头创办了“辽宁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去年,本溪市明山区司法局委托该中心对印章印文盖印时间进行司法鉴定,在侯德福的带领下,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对3份检材和16份样本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检验,并将所观察到的印面墨迹分布、印面缺损及文字笔画等印文细节特征进行了归纳,终于发现了该印章的阶段性特征或共时性特征,为鉴定意见的出具提供了客观充分的依据。“最终,委托人和当事人都对我们的鉴定结果非常满意。”侯德福回忆说。
作为文书和痕迹司法鉴定人,侯德福鉴定、复核案件5000余件,无一错案发生;作为省司法鉴定协会副会长、物证鉴定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和沈阳市司法鉴定协会会长,他组织和参与20多起疑难和投诉案件的研讨。作为《辽宁省司法鉴定条例》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全程参加了该条例的论证、起草、调研考察、修改过程,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和意见,被立法所采纳,为我省司法鉴定法治化、科学化作出应有贡献。
心灵捕手 抚平伤痛
“工匠”招牌——齐雅佳;心理咨询师、所主持的课题荣获葫芦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最佳实事”
《心灵捕手》是一部励志电影,影片中,心理学家桑恩帮助天才少年威尔抚平童年伤痛,找到人生方向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在我省司法行政系统也有一群像桑恩一样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受伤的心灵走出阴霾,他们就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兴城市司法局人民参与促进法治科科长、市心理援助中心主任齐雅佳作为其中的一员,从2017年开始面向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及系统内干部职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工作,所主持的课题荣获葫芦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最佳实事”。
因盗窃罪被判过刑,社区矫正对象徐某就觉得自己“矮人一头”。在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测评时,齐雅佳发现,徐某的心理问题极为严重,随时可能“想不开”。她马上对徐某进行心理疏导。
徐某向齐雅佳讲述了自己长期遭受妻子家暴的情况,乃至他几次想上吊自杀的压抑。面对徐某的情况,齐雅佳立即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徐某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心理疏导结束时,徐某发自内心地说:“谢谢你,齐科长,从来没有人这么关注我的心理感受,我一定记住你的话,不轻易放弃。”
“砰——”2022年1月16日上午,齐雅佳办公室的门被人粗鲁地推开,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气冲冲地开口:“我是从监狱回来的,我来要钱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面色不善的年轻人。“你好,请坐,外面很冷吧?喝点热水慢慢说。”齐雅佳的两句话让怒气冲冲的男子一瞬间火就消了大半。原来,41岁的男子文某3天前刚刚刑满释放,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服刑19年4个月。文某出狱后,不知从哪里听说司法局发放生活费,就前来要钱。齐雅佳耐心地向其讲解了安置帮教的相关政策,苦口婆心地进行心理疏导。
“不要再走以前的老路了,不能再犯罪了……”送文某走出司法局,齐雅佳还在叮嘱。“我知道了,姐。”这时文某的态度与闯办公室时判若两人。齐雅佳相信,真诚可以融化一切坚冰,卸下心理防线,就能帮助他们面对过往的心灵创伤,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回归正常的人生轨迹。
记者 王聪 关月 任晓霞 王璐璐 江海峰 栾岚 郑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