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是意识范畴的概念之一,是因为异或同而产生对他者或我者的认可和归属意识状态。就多民族国家认同问题而言,具体的认同维度和意涵则是由民族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五个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可以进一步归纳总结为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开始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但无论是自在还是自觉,中华民族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史回答了中华民族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历史需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一锤定音”,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一锤定音”的定音号。只有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搞清楚,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才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办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情办好。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本深沉持久之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中国特色”话语的历史底蕴。
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每个民族所形成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识,没有自外于中华文化的本民族文化。
三、政治认同的强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定之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政治实体。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政治权力赋予其合理合法性时,通过强化政治认同使56个民族稳定地内嵌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步于共同的认知、维系于共同的情感、趋同于共同的思维、表现于共同的记忆、凝聚于共同的培育,更贯穿于共同的政治生活、合力于共同的政治目标。民族认同不能脱离当下的政治局势,要有其现实考量。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兼容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的上位概念,蕴含着上位与下位、层次性与兼容性的辩证统一思想。社会认同的层次越高,其所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也就越多,所能帮助人们规避的各种风险的程度也就越高。一旦在56个民族的民族认同之上建构起“五个认同”,各民族成员也就自然重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