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关注 >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发布时间:2023-07-23 来源: 内蒙古长安网 作者:佚名

  真理的力量穿越时空。5月27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英文版首发式吸引大批读者。这部中国著作,令当地出版界人士感慨“为读懂当代中国打开‘思想之门’”。前不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多语种版出版发行,再次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这部让外国政要感叹“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的著作,在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各大书展上深受欢迎,更走进美国高端智库、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埃及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智慧光芒。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指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我们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实践充分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践充分证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远在路上。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悬崖村”贫困户易地搬迁,村民们住进楼房,建起民宿;鞍钢矿业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山,如今蜕变成绿色生态园……令人瞩目的变化,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千秋伟业势如虹,重整行装再出发。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扎实开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奋勇前进、笃行不怠。以初心为舵,以使命为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我们一定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原文链接:http://www.nmgzf.gov.cn/xwsp/2023-07-19/6396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