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县全面贯彻“共同缔造”理念,以乡情“聚乡贤”,以服务“留乡贤”,以共治“用乡贤”,不断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充分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条“乡贤+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深挖乡贤资源,汇聚共治力量
在全县范围内摸排退休干部、创业能人、技术人才、返乡工人和在当地有威望的“贤者”3100余人,并建立基本信息台账,形成“乡贤管理库”,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在全县20个乡镇281个村分别成立由文明实践组、矛盾调解组、产业发展组、文化传承组、建议收集组构成的“乡贤理事会”,定期组织各类活动,依法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形成了群贤共治乡村治理新局面。如,乡贤通过户院会、“户户走到”、敲门行动等方式,定期摸排矛盾纠纷隐患,掌握矛盾纠纷动态,对摸排出的新矛盾、新动态,及时召开矛盾纠纷调解会,研判风险形势,商讨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全县已化解矛盾1312件,实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有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满意感、安全感。
乡贤示范带头,涵养文明新风
高考结束后,升学宴出现了反弹迹象,这种现象与人情新风建设背道而驰。房县尹吉甫镇玉堤店村乡贤王世虎一家,今年也迎来了孩子金榜题名之喜。当邻里问起“升学宴”一事,王世虎说:“当前正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我作为大家选出来的乡贤,带头推进人情减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考入理想的大学,我内心很喜悦,但坚决不设升学宴!”此外,王世虎还发动“乡贤理事会”人员,走访今年家中有“金榜题名”之喜的家庭,对人情减负、时代文明新风等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坚决遏制了“升学宴”反弹迹象。通过发挥乡贤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居民进一步养成文明生活方式,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涵养文明新风尚。
乡贤反哺乡村,缔造美好生活
房县统筹用好政府、市场“两只手”,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支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吸引大批乡贤返乡创业,把企业办在“家门口”,大幅减少了本地劳动力流失,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经济发展势头一片向好。部分乡贤企业与政府在文化旅游业、农业、畜牧业、工业等领域签约回归项目,解决就业岗位约2000个,实现了群众“出门即上班”目的。部分乡贤企业怀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奉献精神,不定期开展“送技下乡”和“技能培训会”等活动,将种植、养殖、新媒体等技术免费传授给群众。通过返乡创业和技术传授,乡贤有力带动了群众“自力更生”,为实现共同富裕美好愿景提供了坚强支撑。
乡贤参与传承,守护共同记忆
房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技艺丰富多样,但部分传统文化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慢慢消散。面对这一窘境,“房县乡贤”挺身而出,自发成立了“传统文化研修班”,充分发挥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全力守护房县传统文化记忆。“研修班”设有诗经文化、传统技艺、房县山歌等传统文化课程,由乡贤授课,以师带徒,有效避免了传统文化“失传”与“误传”。房县每逢元宵节都会举办“玩火龙”传统文化活动,这项活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火龙”的制作是这场活动的重中之重,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制作“火龙”的师傅已越来越少。为将此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作为乡贤的“火龙”制作非遗传承人雷德胜主动当好“接力赛队员”。依托“研修班”为徒弟讲解和演示“火龙”制作技巧,通过选拔、学习、考核等流程,已培育“火龙”制作传承人13名,守护了传统文化记忆。
在新征程的路上,房县将不折不扣地贯彻“共同缔造”理念,充分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乡贤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让基层治理的根基更牢、成果更多,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色更足。(夏旭东 刘吉淞)
稿件来源:十堰市委政法委、房县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