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江苏南通,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碧水如镜,草木叠翠,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呈现出“水绿交触,生态宜居”的生态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丽中国建设,凸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信念
“美丽中国”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时代语汇,是古往今来的贯通,是政治与文化的结合。中国自古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并倡导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无论是《尚书》中的“天人合一”,《庄子》中的“齐物”思想,还是《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理念等,都在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平衡发展。此外,如《诗经》中的山水田园诗歌、明代山水画派作品等,也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可以说,美丽中国梦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上发展起来的,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美丽中国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中庸思想,将之创造性转化为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实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丽中国建设,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从诗意栖居梦想到美丽中国现实的升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塑造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美丽中国梦内在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通过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强调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传承。这也符合中国共产党人推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弘扬了民族精神风貌。同时,美丽中国梦也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多元且互鉴的世界文明。一个拥有优美自然环境、灿烂文化遗产和稳定社会生活的国家,吸引力更强,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此意义上,美丽中国梦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国际声誉,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责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美丽中国建设正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和提升民生福祉的责任与担当。同时,美丽中国作为民之所向构筑了一个最广泛的同心圆,梦想实现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也是在此意义上,美丽中国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属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信念。
美丽中国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不断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明确未来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要求。
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不是片面强调生态良好的绿水青山,而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集中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八八战略”作出了系统部署,“八八战略”的实施让绿色浙江逐步实现,也让绿色中国从概念成为现实。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既是绿色答卷也是绿色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通过推进绿色产业、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举措,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美丽中国建设,还体现在区域协调与统筹城乡发展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摆在国家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农村地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功需要农村地区的积极参与。美丽中国梦强调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如今“千万工程”实施已有二十年,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民群众拥有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实际效果看,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和农村整体面貌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动力,既是“惠民工程”,也是“生态工程”。可以说,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社会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潮流
美丽中国建设反映的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所体现的国际责任与大国担当。由于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以及工业化导致的严重生态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如何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成为全球社会的共同关切。美丽中国之美,首先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美丽中国建设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正因为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以能够为其他国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失衡问题提供借鉴与经验。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亟须共同应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美丽中国建设也因此展现出更重要的世界意义。
从价值维度看,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生态绿色环保浪潮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致力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应当优先追求的目标,也是超越社会制度差异的普遍共识。美丽中国建设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主张在保护自然环境过程中,既要尊重个人自由和选择,也要承担起对环境的社会责任。这与当前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浪潮相呼应,共同关注在环境保护中如何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问题。正基于此,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和成果可以作为全球范围内绿色环保浪潮的示范和推动力。
从生态正义和社会公平的角度看,美丽中国建设顺应世界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主流,有助于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实现跨越国界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全球行动意味着各国必须团结协作,制定并执行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政策。通过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积极构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模式,制定长期、全面的全球环境保护政策和目标,确保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实现全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绿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彰显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对于全球范围的生态系统健康和气候变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赵建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