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能测试毒瘾?”记者摘下VR头盔,离开了刚才视线中的华丽别墅。VR画面中,客厅的沙发上坐着一男一女,茶几上有个透明的瓶子,上面插着两根吸管,冒出白色烟雾,俩人不时深吸一口,神色陶醉。
身旁的民警张朝敬笑了,“别觉得画面简单,这叫VR内瘾测试,对吸毒人员来说,光是看一眼就不淡定了。”在他工作的上海市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青东所”),通过采集戒毒人员观看过程中的眼动、心率等数据,就可以对其毒瘾程度、生理心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生成个性化的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制戒毒和康复训练。
民警给体验者科普
很多人都觉得毒品离自己很远,但你真的了解毒品吗?2022年,青东所对上海数百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毒品认识情况的调查。针对鸦片、海洛因等第一代和第二代毒品,88.2%的受访人表示知道,但不是很清楚,11.8%的受访人表示不太清楚;针对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神仙水”“听话水”等,22.2%的受访人员表示听说过,77.8%的受访人员表示不了解。
“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好奇心强,容易成为新型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并参与毒品违法犯罪。所以加强禁毒预防教育,提升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极为重要。”青东所团委负责人王文进说,在创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更好地开展禁毒法治教育进校园实践;如何联动所内外,整合各方力量,进一步扩大禁毒宣传效果。
以案释法,壮大志愿者队伍
从烟枪、烟膏缸、鸦片刀,到水烟壶、溜冰壶,青东禁毒教育馆里,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吸毒工具,它们记录着百年来毒品种类的变迁: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鸦片、吗啡等是传统毒品;后来又有了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类毒品,如冰毒等;如今,危害最大的是以“神仙水”“听话水”为代表的“第三代毒品”,成分是可引发兴奋致幻等效果的新精神活性物质。
据统计,2017年,全球缉获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较2001年增长400倍。仅曲马多,全球缉获量从2010年的不足10千克增加到125吨。新精神活性物质比传统毒品毒效更强。
教育馆里的展陈(刘雪妍摄)
青东禁毒教育馆内的宣传品(刘雪妍摄)
在青东所戒毒的孙奇(化名)成长在一个北方小城,“我是一个不算聪明的孩子,靠努力一步步考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又通过激烈的竞争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三年晋升为亚太区技术研发经理。”孙奇说,学业和工作顺风顺水,让自己逐渐膨胀起来。
第一次与毒品接触,体会了那从所未有的“奇妙的亢奋”后,潘多拉的魔盒就打开了。紧接着,他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戴手铐,第一次被拘留,第一次进看守所,第一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青东所将这些真实故事编制成《禁毒宣传案例集》,以案释法,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毒品的危害。同时,遵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工作理念,构建了“专业人员+志愿者”禁毒普法体系,为在校大学生禁毒志愿团队开展专业课程培训,不断发展壮大禁毒志愿者团队队伍。
内外联动,打造教育基地
在生理脱毒期时发瘾,会产生不同的稽延性症状,如腹泻、失眠、身上冷热交替等,有时因腹泻一天要换七八条裤子;有人熬过了生理脱毒期,却无法心理脱瘾,从戒毒所出来的当天就再次吸毒。在生理、心理脱瘾后,戒毒者还需要经过康复治疗,才能逐渐恢复正常行为能力与思维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一日吸毒,终身戒毒。
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吸毒者自毁身体,落得家破人亡,全是咎由自取。而在戒毒所,他们是违法者,也是病人,同时还是受害者,既要严管严控,也要帮扶关爱。
参观教育馆
“我们在工作中,会利用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来帮助戒毒人员,让他们认识到吸毒后对身体产生的认知损伤或脑缺陷,从而正确认识毒品,矫正错误观点。”张朝敬说,比如VR视频里有吸毒后牙齿脱落、皮肤溃烂的画面,吸毒人员看到这些危害,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吸毒冲动。VR室边上,还有经颅磁理疗室、脑波认识训练室、运动抑瘾训练室等等,可以帮戒毒人员进行认知康复,提高专注力。
为了拓宽禁毒宣传,青东所利用这些新技术方法,开展了一系列互动式、体验式的禁毒宣传教育,并开放禁毒教育展馆,探索沉浸式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现在已经先后接待20余批次青少年入所参观交流,通过实地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毒品带来的巨大社会危害。
今年国际禁毒日前,中国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发布《2022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我国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已降至近十年来最低点,毒品供应、毒品消费规模持续减少,现有吸毒人员较高峰期下降56%。这离不了有关部门的打击整治,也与禁毒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息息相关。
普法教育进校
“禁毒宣传不是做一次,而是长期做。我们制定了开展禁毒宣讲志愿者活动的实施细则,将禁毒宣传贯穿全年,先后前往青浦、松江、浦东、嘉定等区域的50余所院校开展禁毒宣讲,受众人数超4000人。”王文进说,他们开发了针对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等青少年特点5大课件,讲述的内容深浅不同,比如会提醒大学生,有些新精神活性物质会被不法分子包装成“减肥药”“安眠药”“聪明药”,需要格外当心;而对中小学生,则会用伪装成贴纸、奶茶、跳跳糖等实物模型来讲解。
多方合作,戒毒工作社会化延伸
对戒毒人员而言,走出戒毒所到真正回归社会,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为了让他们走好这段路,青东所与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签约,聘请禁毒社工作为回归起航辅导员,为即将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开展回归心理调适、家庭预防复吸、社区康复指导、社区事务办理等指导。
“小屠,我好激动,我去参加了6.26禁毒活动,还和市领导握手了呢……”一天下午,社工屠佳秋接到了服务对象小张的电话。从2012年小张离开戒毒所开始,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小张刚出所时,因为找工作接连失败备受打击,反复给屠佳秋说,自己是没用的人、失败的人、被社会抛弃的人,甚至说“天天在家吃闲饭、拖累父母,不如回到强戒所,吃国家的饭”。
民警普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毒品科普
屠佳秋知道,小张动手能力强,读书时学习成绩也不错,就鼓励他挖掘自己的闪光点,不要因为曾经犯下的错就放弃自己。一个月后,小张开心地告诉屠佳秋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插曲,小张在外出时捡到一个装有大量现金的红钱包,他在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失主老大妈找了回来,激动地连声道谢,还在小区大门口张贴了感谢的红榜。后来小张给一家超市投简历后,老人的孙女打来电话,说自己是超市的老员工,直接推荐小张去见经理,这份工作成了他重生的起点。
其实,小张的回归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在戒毒所时,小张和组里的两名队友有了深厚的友谊,大家相互勉励,出去后一定要把毒戒掉。小张第一个出所,签订了社区康复协议。三个月后,他得知其中一位朋友出所当天连家门都没踏进,就因复吸又被抓去强戒了;又过了两个月,小张的另一位朋友刚出所的第二天就死在了旅馆里,死因是注射毒品过量。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小张在禁毒宣传时讲起这件事,依然会哽咽。
“除了线下活动,我们也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新媒体平台开展禁毒宣传。”王文进说,接下来,他们将整合各方资源,继续细化禁毒宣传普法知识,加强与各单位的联动,引导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让“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