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检察之力守护两岸文化根脉
——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涉台文物保护机制
□记者 林珊 通讯员 王雪梅 陈敏臻 黄韫颖
涉台文物作为展示两岸历史文化变迁的物质载体,见证了两岸“人同根”“文同源”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两岸人民的情感归依和精神牵挂。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内的广东会馆,正是仓山区涉台文物名录登记的涉台文物之一。
2022年至今,曾因年久失修而破败萧条的广东会馆,在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检察院的履职监督下重现历史风貌。而正是从广东会馆出发,仓山区检察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涉台文物保护机制的创新之路。
主动摸排涉台文物
积极回应期待
为进一步更加精准地对接台胞台企的司法需求,践行“检察监督+台胞认领+社会共管”的涉台文物保护模式,增强台胞台企在榕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仓山区检察院设立了“台胞权益保障检察官工作室”和“涉台法务驿站”,并以此为依托,常态化走访台胞台企,了解他们的诉求。
“涉台文物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政府部门及民众对此比较陌生,还没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保护涉台文物的良好氛围。”在走访过程中,检察官了解到台胞对涉台文物保护有着强烈诉求。
为回应台胞期待,也为了加强文物保护,仓山区检察院通过发挥台胞检察联络员、台胞检察听证员、台胞公益诉讼观察员的作用,积极邀请台胞走访、摸排涉台文物保护线索,并积极联合区委台港澳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针对仓山区内的涉台文物保护现状开展专项监督工作。
其间,共摸排出涉台文物24处,其中有3处文物处于年久失修状态,特别是规模宏大的广东会馆。因缺乏管理,出现了前厢房屋顶破漏,墙体开裂,门窗毁损,无人修缮的问题。
及时制发检察建议
形成保护合力
为筑起文物“保护墙”,让历史遗存再展芳华,仓山区检察院经过细致核查后,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要求对广东会馆损毁严重的部分进行修缮的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保护管理职责。
“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各种行动慢一点,文物这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可能就会遭受更严重的损坏甚至灭失。”仓山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张家兴说道。因此,制发检察建议后,该院主动跟踪跟进,关注后期修缮所需的资金、专业技术、责任部门、后续管理等多方面问题。
聚焦“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检察监督实现通过治已病向治未病延伸及实现保护一物联通所有的监督效应”这两个问题,该院联合区委台港澳办、区文旅局、台胞检察联络员、会馆使用单位等一起走访、勘查会馆周边环境达20余次,召开协调会6场,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土木工程检测公司出具的危房鉴定报告。
为保证检察建议事项落实到位,该院还协助提请区政府议定就该涉台文物向福州市文旅局申请专项修缮基金;积极跟进监督,保证会馆修缮过程依法依规进行,并多次联合仓山区文旅局、会馆使用单位等共同探讨后续的管理规划及活化利用问题。
2022年7月,经过近一年的抢救性修缮,广东会馆经过披榭屋面、制作门窗、铺设地面,重现了历史风貌。修缮好的空间引入多家文创企业,原来的破壁残垣恢复生机,充分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
目前,经修缮后的该涉台文物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提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动涉台文物治理
创新保护机制
对于仓山区检察院来说,广东会馆的修缮完成并非是终点,而是司法护航涉台文物保护工作的起点。
为全面打通涉台文物保护共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仓山区检察院,开拓思路眼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福州古厝”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为凝聚文物保护的多方合力,在专项活动过程中,该院还与福州市公安局仓山分局、仓山区文旅局会签《关于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协助机制的意见》,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席会议、应急处置等十项协作机制,实现以“我管”促“多管”,全面提升保护工作质效。
此外,该院还大胆探索实践,以“公益诉讼云平台”“快检实验室”等平台收集的数据为基础,探索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精准摸排涉台文物保护监督线索;拍摄文物保护成果微视频——《厝辞》,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民众展示该院在涉台文物及古厝公益保护的成果。同时,在仓山区烟台山挂牌设立古厝公益保护联系点,馆内以广东会馆的成功修缮为案例,进一步诠释该院“山、水、文”公益诉讼品牌内涵。
“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涉台文物资源,使之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持续发挥维系两岸关系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检察机关责无旁贷!”仓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黄方志如是说。
责任编辑:林少颖